追随孙中山的“曲江之星”汤漪
汤漪,原名文漪,字斐予,江西泰和人。清光绪7年(1881年)出生于南溪乡五星村曲江自然村一个书香之家。汤漪幼承家学,读书刻苦。清光绪29年(1903年)参加南昌乡试中举人,自此名显于乡,人称“曲江之星”。
曲江,因村旁有一弯曲小江得名;生逢乱世的汤漪,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却也奔波流离,曲曲折折。
留学日本的同盟会员
因科举废除,西学日兴,汤漪受时代革命维新思潮影响,胸怀改变国家命运的抱负,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留学期间,汤漪参加了同盟会,因其积极参加各项革命活动,在留学生中威望显著。
清光绪32年(1906年)汤漪毕业于日本庆应大学预科,但他并不满足东洋文化,后又横渡太平洋到美国学习西方文化。清光绪33年(1907年)汤漪进入美国密西根大学预科学习。清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清宣统2年(1910年),他又先后游历考察了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德国、俄国。清宣统3年(1911年)汤漪返回祖国,适逢辛亥革命。同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新军首义成功,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汤化龙、黎元洪联名通电全国响应。10月23日,江西九江新军率先攻占湖口、马当要塞,成立中华民国驻浔军政分府,推马毓宝为九江都督。10月31日,南昌新军亦举义反清,成立江西军政府,推协统吴介璋为江西都督,江西省宣布独立。汤漪因积极参加江西新军起义,成为南昌风云人物,被公推为江西军政府都督代表,赴上海出席各独立省都督代表会议。
代表江西投孙中山大总统一票
1911年11月15日,各省都督代表通过“武昌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以鄂军都督执行中央政务的议案。11月24日,各省都督代表转赴武汉中央军政府。12月3日,颁布了由汤化龙、宋教仁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2月4日,各省都督代表议决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12月14日,各省都督代表转赴南京。12月29日,各省都督代表在江苏咨议局礼堂召开会议,推举浙江都督代表汤尔和为会议 主席,主持临时大总统选举。出席大会的有17个省独立代表,共计45人,每省只有一票表决权,汤漪与江西其他代表王有兰、文群协议投了孙中山一票,因而孙中山以16票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会后由汤尔和主席代表各省都督代表赴上海迎请孙中山先生至南京。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于南京总统府宣誓就职,汤漪荣幸地参加了总统就职仪式。
主持起草中华民国第一部宪法
拒绝为曹锟投票的“超然派”
投身抗日的“行政院赈济委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活捉了蒋介石。张、杨二将接受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释放了蒋介石。由此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政治空气亦渐渐开明,因受段祺瑞案牵连、被通缉的汤漪可以公开露面从事政治活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尽一份力量。
1938年4月,民国政府任命汤漪为行政院赈济委员会委员,并由上海迁居香港。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汤漪又只身跟随民国政府组织的一批高级官员从香港转移至重庆。
1942年4月15日,汤漪于重庆新都招待所逝世,享年61岁。4月15日,于右任亲自主持汤漪追悼大会,覃振、李烈钧、孔祥熙、章士钊、王正廷、许世英、居正等均亲临参加,追忆汤漪的历史贡献,汤漪为此得以恢复名誉,被称为“开国元勋”,“立法功臣”。
日月如梭。汤漪投身革命,无暇顾家,数十年,只回泰和一次。汤家老屋尚存,历经风雨,不改威壮。汤漪有二女,一居上海,一居江苏镇江,都已年至耄耋,子孙众多,幸福地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她们也曾先后回到江西省泰和老家寻根问祖,其情切切,其意深深。(黄从周 、康序今、胡龙山)
编辑: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