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历史沿革漫谈
先秦时期于夏、商时期,属扬州,处扬州南境,西周时为吴地,春秋时先属吴国后属越国,楚灭越后属于楚国,俗称“吴头楚尾”。沙村的府山城遗址、马市马缨岗的磨盘山遗址及西周甬钟,都是那个时期泰和所留下的瑰宝。
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三十六郡,其中泰和属九江南部都尉。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设置庐陵县,属九江郡。
西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庐陵县(含泰和地块)属九江王国。据光绪年代的《泰和县志》记载:“唐志故县在今泰和县西三里”。即,庐陵县的治所设在泰和,是一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庐陵文化发源地。西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把九江分立出来,成立豫章郡,封英布为淮南王,领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泰和仍隶属豫章郡庐陵县。
到东汉王莽建立新朝后改豫章郡为九江郡,改庐陵为桓亭,泰和属桓亭。东汉初,将桓亭改回为庐陵,泰和仍属庐陵。东汉末年(大约公元199年)庐陵升郡时,分别设置西昌、高昌、石阳、巴邱、南野、东昌、新兴、吉阳、兴平、阳城十县。西昌是泰和最早的称谓,泰和建县从此开始,至今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
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废西昌,并东昌、遂兴(今遂川、万安)、广兴(今莲花)、永新等地置安丰县。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更名泰和,属吉州(后称庐陵郡)管辖。泰和之名始此。
至唐以来泰和人文鼎盛,发达的经济和兴旺的文风造就了众多的英才。位于县城东门泰和中学校园内的快阁便始建于唐代。
北宋初年,江西仍属南唐。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南唐被北宋所灭,太和属吉州庐陵郡。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分龙泉地置万安,割太和县诚信乡(即县西中南)六堡给万安。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割高行乡(现县西北)之醮陂、官北、浆坑三堡给永新。
元初,江西改江西行省,吉州庐陵郡改称吉州路,太和属吉州路,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吉州路升为吉州路总管府,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总管府为吉安路,改太和县为太和州。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吉安路为吉安府,太和属吉安府,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太和州改为泰和县,将“太”(太阳的“太”)改回为现在的“泰”,属吉安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江西行省为江西布政司,泰和仍属吉安府。清朝沿袭明制,没有变。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分全省为四道,泰和属庐陵道。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废道,县属省。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全省划为十三个行政区,吉安属第九行政区,泰和属第九行政区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