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人文 | 爵誉古村与南昌二中的故事

2019-07-23 15:48  阅读:470 

螺溪镇爵誉村不光是一个千年古村,历史文化深厚。而且也是一个包容开放,为抗日战争培养人才的红色摇篮。此话怎讲呢?抗战时期,千年爵誉村还曾留下了村民腾房办学的佳话!

据爵誉村村民、中华康氏研究会泰和分会副会长康宽治告诉记者,1940年,南昌失陷前,江西省政府机关撤退至泰和县。为了逃避战乱,保全国家的教育资源,不荒废师生的教与学,原省立南昌二中也随之搬迁至爵誉村。当年,有着良好重教传统的爵誉康家人及全村民众热情地迎接了南昌二中,并慷慨伸出援助之手。该校分高中和初中两部,6个年级24个班,1000多名学生,200多名教职员工。近2000名师生就像外出多年的游子一样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深切感受到爵誉人重视教育的满腔热忱。

爵誉村一下子要安顿好2000多人的学校,其困难可想而知。为了解决校舍,村民们主动腾出自己的房子。“当年,校本部设在康裕薰家的新屋里,校长车驹先生一家住在康衡九家,教室设在康、周、张三姓祠堂里。祠堂又分为两种功用,上栋做男生宿舍,下栋作教室;校医院设置在院内;食堂和厨房设在周家久大堂;女生宿舍设置在康长喜家两层土楼里;教师分住在学校周围的民众家里。”康宽治说,村民康衡九还腾出自家一块3亩多的土地,给学校建造了一个简易竹木大棚,作为学校的大会堂与膳厅。

康氏“孝德堂”东头一棵高大的樟树上悬吊着一口铜钟,钟声嘹亮,全校师生依钟声而作息。学校晚饭后,尤其是夕阳西下时刻,学生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人,漫步在田埂小路上,拿着课本,有的读外语,有的诵古文,有的吟诗词,书声琅琅,此起彼伏。

1945年,该校大部分迁往吉水县白沙,只剩下初三年级仍留在爵誉。次年初三年级毕业,南昌二中至此全部离开爵誉。至此,学校在爵誉驻留了整整6年。

1997年,南昌二中校友会建造了一座大理石碑立于村口,上面印刻着“饮水思源”四字,深深地表达了原南昌二中全体师生对爵誉村的怀念之情。

据康衡九的侄子康健尔叙述,原南昌二中校长车驹的儿子车迂林就在他家里出生,车迂林笑称爵誉是他的第二故乡,经常来爵誉走访,回忆儿时的场景,回忆这段美好而又传奇的时光。

图为康衡九家(原南昌二中校长居住地)


来源:美丽螺溪

18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