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泰和
听见你我心中家的声音
谢谢您的关注!“泰和风”将陆续推出《主播带您听泰和》栏目,让泰和县融媒体中心的美女帅哥主播为身在天南地北的您,带来家乡最亲切美好的声音!
本期主播
齐乐,泰和县融媒体中心播音员、主持人。
第一次踏上蜀口洲,引起我内心震撼的便是长天的辽阔,蜀江的浩渺。一堤绿色隐白云,蜀口人家枕碧水。空旷、宁静、简洁。
漫步长堤,凉风徐来,波澜不惊。阳光在浪尖上舞蹈;鸟儿或贴湖面横飞斜掠,或停枝头静若禅意;几叶渔舟划开湖的皱褶,一直荡到水天之外。
蜀口洲枕蜀江之上,岛上近千户人家,大多择高地筑屋。青砖黛瓦,小院森然。院墙上蹭、网、镣、钩样样俱全。男人倚墙而坐,脚下是一大堆渔网。女人正揉着茶叶,篾匾里满是青青蜀口茶。厅堂的墙上隐隐留有涨水过后的痕迹。墙角的芭蕉火红火红,无蜂也无蝶。老人们闲聊着家常,目光随着追雀的孩子跳跃着。出了巷口,有竹篓从身边悠悠晃过,一股鱼腥味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转眼间,渔夫挑担的背影已消失在小巷尽头。
蜀口洲位于滔滔赣江与蜀水交汇处,河汊纵横。上游万安水电站建成后,每逢端午水泄洪时,岛上便会被江水浸没。“浪大挡不住鱼穿水,暴雨挡不住捕鱼郎”这是蜀口人家常挂在嘴上的话,在与天博与水博的过程中,他们已是处事不惊,神情笃定,习以为常了。端午前后或许就是端午节的前一天,蜀口人家包好了粽子,染红了鸭蛋。梦境里听到屋里叮叮当当响,闭着眼睛用脚去找鞋,却踏进了深水里。赶紧把灯拉亮,笑着骂一声:这么快就进水了!拽起家人,也不慌也不乱,男人把大门打开,女人把碗筷往楼上搬。反正制好的春茶,预留的口粮早已在楼上了。
大水不声不响地往门里涌,进了屋,打着卷。推一下墙,推不动,转过身去拍门,拍不响,回转头把坛坛罐罐碰个不停。女人只好把妹崽拍醒,一家人懵懵懂懂往楼上爬,楼上被褥 都现铺着,一家人就又躺下了。
大天亮站在阁楼朝外望,镇子仿佛建在水中央。也有竹篾墙被水推倒了,飘在水上,从你家连到我家,仿佛是水中的小道。公家人撑着船过来了,隔着淡淡的水烟,将米、面、矿泉水、榨菜酱萝卜传上。早上的雾露,跟随着阁楼的炊烟,大家坐在楼上,照样吃粽子。妹崽们脖子上挂满了七彩线织成的蛋兜,那碎碎的穗子在妹崽胸前飘呀飘。
我在蜀口洲所在的乡镇工作了多年,在我的记忆中,蜀江的水,年年涨,年年落。蜀口人家的楼房,年年都要经历水的浸泡。如果哪一年忽然不涨水了,蜀口人家怕是会想念水的:今年不涨水,明年的茶叶甘蔗地可就要多施两袋肥呐!
蜀口人家的先祖:一位名叫欧阳德祖的老尚书,任满后来到蜀口洲,看见这里土地肥沃,风景优美,便住了下来。筑房屋,辟田地,种上甘蔗和茶。平日荷锄扛犁,闲来读书吟诗。想到的定然是“一而二、二而三、生生不息,和谐繁衍。”怎会料到后代子孙,一个个穿过了茶林和甘蔗林而踏上了锦绣前程。“鸣阳三凤”、“父子进士”、“兄弟尚书。”“三世宪台”、“朝分八龙”,从明至清短短三百年间,蜀口的学子名列进士榜者竞有二十一人之多!鼎盛时,蜀口人家竞淡定如斯:从甘蔗和茶这两种世代耕作的作物中参悟出人的禅意——“以德为本”。富贵如蔗,嚼之只有短暂的甘甜,结果却是弃之如帚 ,而高尚人格却如茶,有着 隽永的芬芳。因此,蜀口人家无论出外做官,还是在家采茶割蔗打渔,都烙守祖训,并使之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几百年过去了,蜀口的甘蔗林和茶林仍在,树上的鸟鸣仍在,田埂的牛,路上荷锄扛犁驮网者仍在,枝繁叶茂的大樟树下,蜀口人家的屋顶,已是炊烟袅袅。
当我把目光再次投向蜀水,但见江水渺渺,衬托出蜀口洲愈发得葱茏秀气,让人找不出一丝半毫的不好来。我迎风而立,几欲高歌却终究笑而无语,舟渐行渐近,又渐行渐远,蜀口人家已悠然而后退······
作者简介
刘晓雪,女,供职于泰和县纪委。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2010年开始创作,并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随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