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散文 | 气质与读书

2019-09-15 17:55  阅读:231 

节假日回家乡,刚下车,就见远处一白发老者正在菜地里锄草浇灌,于是走了过去,原来是我的同族大伯,也是一位退休多年的人民教师。我这白发大伯与乡下一般老人打扮相同,卷着两截裤管,脸上布满沟壑,一脸古铜色,但举手投足间,感觉与一般乡间老农不同,隐隐透出斯文气质。

上前搭讪,大伯笑着说:“回来了,回来好呀!”,读书人就是读书人,老伯虽然一身农人打扮,但难掩书卷之气,这是一生读书积累下来的气质,这种气质,既伪装不来,也掩藏不了。我们主宾间抚掌而聊,可为忘年之交。

读书人,身上自有读书人的气质沉淀,这是读书的好处。读书人与读书人相遇,凭着对方身上的气质,一眼就能认出同道中人,于是惺惺相惜,可成莫逆。

气质是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气质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态度。坚持多读书,人就会逐步改变对人生的态度,进而不断提升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

读书之要在于提升气质。人通过读书,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自可化浊俗为清雅,变奢华为淡泊,转促狭为开阔,令偏激为平和。

曾国藩说过一句极为精辟的话:“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古人相信命里相术,认为人的一生命运,与自己在相貌相关,相貌既成,一生荣辱的命运便早已注定,但是,如果勤于读书,靠读书就可以改变气质改变骨相,从而改变命运。这与现代人“读书改变命运”的观点十分相合。

“读书贵在读经典,读经典贵在熟读,熟读而后能捂,悟而后能用,用而后生巧,巧而后出新”。并不是读几本闲书就能改变气质。前几年,网络红人凤姐说自己博览群书,比如《读者》、《知音》更是爱不释手,此种“读书”, 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已,与真正的读书相去十万八千里。经典著作,是先人们用智慧的双眼穿透时空和人生的迷雾,用超然的灵性审视世间真善丑恶,用灵动的笔触记录下万象纷呈的人间图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尝试世间所有的酸甜苦辣,读经典著作,就是跨越个人感悟,直接从先人的著作中汲取精华、把握世界、超越时空。“腹有诗书气自华”,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一个人的心灵若能得到知识的浸润,就会生出许多灵气和色彩。

读书还在于持之以恒,并不是读过几本书就能成为作家,而是一种过程漫长的精神跋涉。宋代“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面目可憎,对人语言无味。”不读书,就一脸俗气,连自己看自己都看不过去,只有下硬功夫读书,在读书中真心体味,人的心灵才能够得到知识的滋润,生出灵气与色彩。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要反复读、仔细品,甚至把相关书籍和背景材料找来对照读、比较读,彻底琢磨清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平时的积累是换取成功大餐的小餐券,一张一张地收集起来,才能够细嚼读书甜涩的味道。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人都想成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之人,但就算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若是读死书、死读书,“满腹经纶”也只能是个书呆子。曾国藩就主张看书时候要做笔记,“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记下来。其实,这说的是,读书必须入心入脑。当读到一篇美文或一则妙语,都可能给人心灵以净化和震撼,这是文字的艺术魅力,浸淫其中,日积月累就会使人志趣高雅、超凡脱俗,思想与生活达到较高的境界。古人讲知书达理、知情达理、知时识务,也都是把读书作为修身养性、磨砺心志的途径。

书籍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人生不再孤独;读书,使我们成为达事理、明善恶、辨美丑、知荣辱,长才干的人;读书,使我们气质脱俗。当我们在感叹、欣赏别人的优雅气质时,心动不如行动,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选择和终身爱好。通过读书的滋养让自己拥有自信、气质优雅,魅力四射。(黄扬海)

1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