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某书店举办读书活动,让几个读者围在一起读书,闻着怡人的花香,吃着精致的茶点,读前做深呼吸练习,读后闭着眼睛作冥想状。举办者称“不管看什么书,首先要给他们形式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彩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一首《观书有感》,廖廖数语便道破了读书的底蕴与美妙,说出了阅读中的那份难以言表的收获与快乐。
读书,不仅是一种无声的思想交流,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依恋。既然这样,何必要推崇什么“读书的形式感”?
读书缘于陶冶情操。古人云:少儿好学,如日出之阳。我是一名高中生,在十多年的历程中,人在变,事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我对书的喜爱。
我喜欢书香带给我的那份自由与满足,那份天真与烂漫。每天放学后,或在书房,或坐阳台,或靠沙发,手捧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沉浸在书境中,我仿佛看到了一颗颗智慧的头脑,一双双深邃的目光。摸着一本书,好像在跟一位和蔼的师长握手言欢;打开一本书,就是在跟一个高尚的心灵对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启迪我们一个人应该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假若给我三天光明》教育我们应该珍惜拥有的一切,要不畏挫折去追逐梦想,要用破茧成蝶的力量去克服一切困难。
读书缘于积淀知识。通过阅读,我了解了许多名著典故,诸如“桃园三结义”、“逼上梁山”、“草船借箭”等。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中剑拔弩张的气势,尔虞我诈的情节使我嗟叹不已;《水浒传》中匡扶正义的举动令我赞叹不止;《西游记》中奇异的传奇色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我难以忘怀。通过阅读,毛泽东的豪情、李白的奔放,让我醉饮这世界最崇高的浪漫;杜甫的史诗、鲁迅的呐喊,让我默默深思什么是赤子的坚贞。在那些或厚或薄的书里,常常能给予我们快乐,抚慰我们的忧伤,放飞我们的梦想,让我们认悟到生活的多彩、世界的斑斓、生命的可贵。置身书境,真切体会到作者的真情流露,何须“读书的形式感”呢?
读书缘于精神沐浴。有几次考试我学习成绩遭遇“滑铁卢”,当时的心情跌入谷底般的寒冷。通过读书,我茅塞顿开,我明白考试成绩不理想,心情是苦涩的,但这苦涩是面对挫折,重新再来的最好诠释。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失败是个未知数。当我们在失败之后,勇于化痛苦为动力,那么就可以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之路。
世界之大,唯书无价;天长地久,唯书不朽。因为在清淡的墨香里,有多姿多彩的世界,有天高地阔的远方,有历尽沧桑的历史,有沉淀文明的文化,有苦难的悲泣,也有真、善、美的温暖……所以,我们读书必须发自内心,流露真情,不忘初心,与书融为一体,不追求什么形式,这样,读书的喜悦就溢于言表了。
作者:陈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