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你知道吗?浙江大学西迁时曾在这些地方办过学!

2020-04-27 08:38  阅读:8738 

一迁浙江西天目、建德

1937年9月21日,浙大一年级新生开始迁至西天目禅源寺,27日上课。虽然条件因陋就简,又地处深山,远离城市,但师生朝夕相处,不仅授课答疑都极便利,而且对道德品行的陶冶更为有利。因此,计划多时的“导师制”首先在那里开始推行起来。

11月5日,日寇在浙江、江苏两省之间的金山卫全公亭登陆,距离杭州不远,浙大决定迁校建德。从11月11日开始,浙大师生分三批出发,于15日全部到达建德。同时,凡是可以搬运的图书仪器,几乎全部搬离杭州,用汽车或船只运至。11月下旬,浙西形势危急,自11月底起,天目山浙大师生分批行动,乘车、步行、换船,经五天奔波,也全部到达。全校稍事休息,立即复课。


浙江建德                                                        浙江西天目禅源寺

二迁江西吉安、泰和

从1937年12月24日到次年1月20日,浙大师生从浙江建德出发,经金华、玉山、樟树,转抵江西吉安,行程752公里,平均每天行进达30公里,饱受惊吓和风霜之苦,经受了考验和锻炼,幸而人员、物资都无损失,最后平安到达目的地。

“读书不忘抗战”。由于浙大搬迁所经的建德、泰和等地都无日报,又不能及时看到其他报刊,浙大从建德起就开始出版《浙大日报》,利用自备的无线电收音机,记录新闻消息,予以摘编,在建德铅印20多期,到泰和后改为油印发行。在此期间,竺可桢因夫人张侠魂和次子竺衡遭遇疾病不治身亡,悲痛不已。

浙大师生留住在泰和期间,还为当地人民做了三件好事:一是修筑防洪大堤,二是创设澄江学校,三是协助开辟沙村垦殖场。

三迁广西宜山

由于战事影响,从1938年7月25日起,浙大在泰和已无法上课,只能先迁广西宜山,视届时形势再定行止。这段西迁历程,人员众多,家属中有老有小,图书仪器行李也有200多吨,计2000多箱,由于师生员工的紧密团结,互相关心,共同分担任务,克服了难以预料的困难和周折,胜利完成了搬迁任务。在迁校过程中,大部分仪器都无损坏、散失,物理系甚至连玻璃仪器、以至米尺都没有损坏或丢失一件,终于1938年10月迁到宜山。

四迁贵州青岩、遵义、湄潭、永兴

遵义地处黔北交通要道,北通重庆,有娄山屏障;南接贵阳,有乌江天险。名山胜水,雄踞要冲,总面积3万余平方公里。湄潭地处遵义东北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距遵义70余公里。

从1937年9月到1940年2月,浙大师生几乎是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最终选择了遵义、湄潭为浙大新的落脚点,这一抉择使浙大得以在相对安静的黔北山区,赢得了七年宝贵的发展时间。期间,浙大一年级和先修班曽驻足贵阳青岩一年时间,后于1940年迁往湄潭东北部20公里的黔北重镇永兴。

西迁办学是浙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至1948年3月,浙江大学已发展成设有文、理、工、农、医、法、师范7个学院,25个学系,9个研究所和一个研究室,两千余名学生的综合性大学。汇聚了王淦昌、苏步青、陈建功、谈家桢、卢鹤绂、束星北、谭其骧、贝时璋、蔡邦华、王葆仁、胡刚复、钱令希、张其昀、罗宗洛、张肇骞、梁守槃、苏元复、马一浮、郑晓沧等国内许多著名教授,力克千难万险,潜心于科学研究,完成《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三角级数论》、《重原子核的潜能及其利用》等许多震惊当时世界科学界的重大研究课题,使浙江大学崛起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成为当时“全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到遵义特别是湄潭实地考察后,把浙江大学赞誉为“东方的剑桥”。期间,浙大还培养了以李政道、程开甲、叶笃正、陈述彭、施雅风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据不完全统计,有50余位两院院士曾在遵义、湄潭、永兴工作和学习过。

浙大在遵义、湄潭、永兴办学七年,对遵义、湄潭的文化教育、农业生产、治学育才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浙大师生与遵湄人民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共度时艰,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

抗战胜利·复员杭州

1945年8月14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伟大的8年抗日战争宣告胜利结束。西迁黔北的浙江大学准备复员东归。1946年5月,在湄潭、永兴的浙大师生、员工及教学设备陆续集中遵义。5月11日,遵义文化界举行“浙大复员欢送会”。浙大师生员工取道贵阳、长沙、汉口,转上海回杭州。

来源: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

1289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