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的大学也面临抉择,一些大学宣布解散停办,一些大学则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刺刀下屈辱求存,而浙江大学选择了举校迁徙办校的艰难长征。
遐观楼浙大西迁陈列馆
从1937年11月11日开始,竺可桢校长率领全校师生员工及部分家属,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开始西迁,历尽艰辛,经过四次大的搬迁,行程2600公里,一迁浙江建德;二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四迁遵义、湄潭。竺可桢的这一决策,使浙大在山区或农村战事相对稳定的地方,找到了大环境紧迫而小环境相对安全的治学空间,学校也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于炮火声中弦歌不辍,于流亡办学中崛起,不但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支杰出的知识分子队伍,而且还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谱写了中外教育史上“文军长征”的辉煌篇章。
文军长征
1938年2月,浙大从浙江建德二迁至泰和县,在泰和滞留了近8个月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浙大在该地留下诸多遗迹。这里有竺可桢校长及其同事们呕心沥血教学的遗迹,有竺可桢妻儿病逝于泰和的墓葬,有浙大师生驻留期间留下的服务社会为民办事的功绩。
萧氏宗祠
豪绅萧百万家的庄园
浙江大学在泰和这半年多的时间里,临时校址以泰和豪绅萧百万家的庄园为中心,主要利用西面的华阳书院、东面的大原书院及萧百万家的庄园作校舍,进行艰苦的教学工作。目前留下的遗迹有11处,分别是:临清书屋、萧氏宗祠(也叫咸正堂)、华阳书院、长青柏、彝叙堂、种德堂、浙大防洪堤、浙大码头、沙村示范垦殖场、张侠魂女士及竺衡墓、浙大游泳池。
馆内外环境图片集锦
浙大西迁泰和留下的遗迹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已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大的求是思想、校歌、校训也是在泰和孕育成熟的。泰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浙大西迁旧址的保护和提升,2016年8月,专门召开了泰和县浙江大学西迁旧址保护开发工作现场办公会,本着延续“传承浙大求是人文精神,提升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理念,聘请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浙江大学西迁泰和办学旧址保护和利用规划》,运用人文景观结合田园景观,完善道路结构,打造“浙大旧址,人文故郡”。以新建遐观楼为载体,将遐观楼打造成展示陈列浙大师生“文军西征”的纪念园区,将整个上田浙大西迁旧址打造成高质量的集浙大校史、抗战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遐观楼浙大西迁陈列馆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