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赴一场 历史与文化之约——走进泰和爵誉古村

2019-09-02 15:39  阅读:766 

爵誉村一景

相国坊

康氏宗祠

爵誉村

●位于泰和县螺溪镇。

●原名叫“龙源村”,始建于南唐,至今已有一千余年。得宋仁宗关注,被誉为“爵崇誉隆”,村名遂演变为“爵誉”,沿用至今。

●村里古建筑错落有致,规模宏大,飞檐翘角,颇具江南建筑的风格。曾有始建于宋、明、清三朝的大小古祠近50座、庙宇20座,现存20多座宗祠和庙宇。还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民居。

●人文历史源远流长,人才辈出。据统计,历代中进士者共有42人,近年来获得博士学位或出国留学人员达15人。

●2016年住建部公布爵誉村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9年1月,爵誉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刘凤衷、本报记者罗青 文/图

初夏季节,漫步在泰和县螺溪镇爵誉村,只见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古木参天,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怡然自乐。伴着泥土的芬芳,行走在青石板路上,老式宗祠、古民居鳞次栉比,村内祠堂与居民住宅星罗棋布,古建筑新楼房交相辉映,似乎可见当年繁华景象。

或许是澄江如练、沃野千顷诱人驻足,亦或是山水形胜、风光旖旎令人流连,距泰和县城约30公里,紧临牛吼河的爵誉村居住着周、康、张、肖、胡等十几个姓氏的近500人家3000余村民。

爵誉村原名叫“龙源村”,始建于南唐,至今已有一千余年。在这个古老的村庄里,先有朱、皮、兰、丁,后有周、康、张、肖。尽管诸姓混杂,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聚族而居,他们各自的旗帜、各自的依靠,就是本族的宗祠。爵誉村古建筑错落有致,规模宏大,飞檐翘角,颇具江南建筑的风格。曾有始建于宋、明、清三朝的大小古祠近50座,庙宇20座,现存周氏宗祠(久大堂)、康氏宗祠(孝德堂)、宝诰堂、佥宪坊、成德堂、国师大夫等20多座宗祠和庙宇,爵誉村的布局,正是以各姓氏宗祠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开去。除了古宗祠外,还有大量的古民居、总长约500米的5条古巷道,以及72块古石碑、古堂牌,一张明朝成化年间圣旨,都保存完整。

古祠堂前喜鹊坊高耸云霄,祠堂内雕梁画栋。康氏宗祠总祠“孝德堂”最具典型,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始建于宋朝靖康(靖康元年1126年)至绍兴(绍兴元年1131年)年间,宗祠前方的喜鹊牌坊为清末扩建,大门上方为飞檐四翘的鹊巢官,由四根石柱托起,石柱上刻有两副楹联,其中一联云“武姥高插云祥钟灵秀,搓江环涌翠兆起人文”,高度概括了爵誉村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上贤才鹊起的风貌。

“孝德堂”门口有一对雕琢精美而高贵的汉白玉抱鼓石左右齐立,为全国仅存的三对半之一,传说是明朝的一位进士、兵部尚书送给岳父家族的礼物。“孝德堂”为四进、三天井,祠内有九十多根木柱,虽然爵誉康氏坦言,千百年来族中少有叱咤风云、影响历史的人杰,但高悬的牌匾依然以“两派十进士”“一门五贡士”为标榜,证明其不乏贤能人物。历来以“读书耕田,清白传家”为生活理想的爵誉康氏,后来也曾沉浮于商海,他们即便赢利江湖,仍不忘泽惠邻里桑梓。

除了古祠堂建筑令人神往,爵誉村的人文历史源远流长,人才辈出。该村原为多姓散居,周氏、康氏在唐末迁居此地,其中周姓人始祖,南唐金陵监察御使周矩(895年~976年),在后唐末年,为躲避战乱,举家迁徙到此地,时值大旱,乡民颗粒无收,衣食无着。于是,周矩深入群众,详询考察,得知乡民迫切需水灌田,便跋涉江河,精心选址,用自己的俸禄创筑槎滩、碉石二陂,以解乡民旱涝之忧。周矩还立下规定,槎滩、碉石二陂为两乡九都之公陂,不得专利于周氏,留有古碑刻《槎滩、碉石二陂为田记》,乃宋代真品。其中,槎滩陂是古代江西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都江堰”,至今仍在发挥灌溉效益,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周矩倾注毕生精力培育人才,在他的策励下,爵誉周氏的后代子孙历经不懈努力,先后出了25名进士。宋代时期,爵誉村康氏出了帝师康奎、大将军康友政等诸多名人。文臣武将辈出的龙源村得到宋仁宗的关注,被誉为“爵崇誉隆”,后来,村名演变为“爵誉”沿用至今。古村先贤既有忠臣良将,又不乏文人义士,据统计,历代中进士者共有42人之多,近年来获得博士学位、出国留学人员达15人之多,人文鹊起,堪称“文章节义之邦”。

在抗战时期,爵誉村还曾留下了村民腾房办学的佳话。据爵誉村村民、中华康氏研究会泰和分会副会长康宽治介绍,1940年,南昌失陷前,江西省政府机关撤退至泰和县。为了逃避战乱,保全国家的教育资源,不荒废师生的教与学,原省立南昌二中也随之搬迁至爵誉村。当年,有着良好重教传统的爵誉康家人及全村民众热情地迎接了南昌二中,慷慨伸出援助之手,安顿好了近2000名师生。为了解决校舍问题,村民们主动腾出自己的房子,给老师和学生们住,教室设在康、周、张三姓祠堂里。祠堂又分作两种功用,上栋做男生宿舍,下栋作教室,校医院就设置在院内,学校食堂和厨房设在周家久大堂。村民康衡九还腾出自家一块3亩多的土地,给学校建造了一个简易竹木大棚,作为学校的大会堂与膳厅。

康氏“孝德堂”东头一棵高大的樟树上悬吊着一口铜钟,钟声嘹亮,全校师生依钟声而作息。1945年,该校大部分迁往吉水县白沙,只剩下初三年级仍留在爵誉。次年初三年级毕业,南昌二中至此全部离开爵誉。至此,学校在爵誉驻留了整整6年。1997年,南昌二中校友会建造了一座大理石碑立于村口,上面印刻着“饮水思源”四字,深深地表达了原南昌二中全体师生对爵誉村的怀念之情。

千百年来爵誉村的村民们热心公益、惠泽邻里,除周矩创筑的槎滩、碉石二陂之外,清乾隆年间由肖、钱两姓筹资修筑的防洪围堤、两层拱桥也是人们和睦相处的生动见证。这些善举的内心动力,来自聚族而居的需要,同时也是凝聚族人的最好的粘合剂。因此,村民们无论姓甚名谁,都格外钟情于这片土地。

这种和睦的多姓聚居生活,让爵誉村有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全村要举行盛大的武术表演、庙会、宗祠祭祖等各种活动。自古以来,爵誉村习武之风代代相传,家家习武,以武防身,以武会友。每家都有自己独门的武术套路,武术套路包括铁拳步、大杀四门刀、棍术、五把钱、罗岳拳、罗游拳等。如今村里还组成了民间武术队,组织村民开展舞狮灯、武术表演等一些民间文艺活动,闲暇时间村民们一起切磋武艺,以武为乐,传承武术技艺。

初夏的微风吹过鳞次栉比的古街道,红砖青瓦间弥漫着历史的韵味。正因为这深厚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传承,爵誉村先后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6年住建部公布爵誉村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1月,爵誉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乡愁,不是一种孤寂矫情的惆怅,而是现代人对传统的深深眷恋。近年来,爵誉村在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牢牢把握历史文化传承,从“人文之美、大地之美、产业之美”三个方面,将爵誉村属于历史传承的部分以真实体验的方式呈现出来,恢复有纪念意义的人文、艺术、生态场所,形成具有传统特色的乡村建筑群落。将爵誉村建设成历史古村示范村、旅游景区示范村,使非遗记忆在村民生活中真正复兴,不仅让群众享受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实惠,更注重让群众记得住“乡愁”、守得住幸福。




21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