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培育良好社会心态 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2020-03-02 15:46  阅读:9666 

作者:杨根乔(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社会心态,是指一定时期内大部分社会成员对自身及现实社会所持有的较普遍的社会态度、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的总和。它来源于社会存在,产生于社会个体心理,又以整体的形态存在,具有大众性、感染性、转换性等特点,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当前,疫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疫情防控具有重要作用。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能使社会成员对疫情有正确的认知,理性看待疫情防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效缓解社会不良情绪,凝聚起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民众对疫情发展高度关注和重视,对疫情风险认识渐趋平静和理性,对战“疫”态度更为积极和乐观,总体呈现出疫情防控越有力社会心态越积极的良好态势。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抗击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过程中,一些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真伪难辨,一些领域负面舆情此起彼伏,有的不负责任造谣生事,有的防疫措施不当影响消极,有的利用疫情哄抬物价、囤积居奇,有的制售假劣药品与卫生材料、趁火打劫,致使一些民众陷入焦虑、惶恐之中,一度出现了侥幸、恐慌、围观、猎奇等负面社会心态,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如何综合把握社会心态的整体趋势,及时化解消融这些不良心态带来的负面效应,积极培育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社会心态,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不断夯实培育社会心态的物质基础。社会心态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保障、以丰富的物质财富为依托、以稳健的经济基础为支撑的。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增加了当前经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做好“六稳”工作。根据疫情轻重,分区域分级别实施防控,逐步恢复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切实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确保疫情防控一线医疗物资的供应,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保障城乡居民用能需求,避免生活物资供应紧张引发担忧、带来疫情之外的次生问题。着力稳定居民消费,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相关产品与服务的需求。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党旗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高高飘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动员能力,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发挥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利用乡村广播、宣传栏、小区LED屏、线上治理平台、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公布权威信息,向群众推送疫情真实情况、疫情防控知识,有效引导社会情绪。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利益诉求机制,统筹调配好各类防护物资,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坚决惩治疫情防控中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将防护物资紧缺的忧虑化解于萌芽状态。广泛运用科技手段,善于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共治、基层智治的良好局面,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有效性。摈弃基层疫情防控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党员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减负解压,加强人文关怀,确保他们心理健康、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抗击疫情的工作中去。

着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离不开社会心理服务疏导。消融社会不良情绪,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可或缺。借鉴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好的做法,强化党组织领导、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构建以普遍服务为前端、监测预警为中端、精准干预为末端的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功能。建立市、区县(市)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镇乡(街道)综治中心心理服务站、村(社区)心理咨询室等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在疫情防控中为群众提供近距离的心理服务工作。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强化医疗机构在疫情防控中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或具备条件的社会服务机构,为疫情防控提供心理援助服务,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发生。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和具有积极社会心态的志愿者,针对确诊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家属、一线工作者(各级相关职能部门、医务人员与村〔社区〕工作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分类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与矛盾;针对不同群体的社会心理服务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完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网络,强化对疫情和病毒的科学认知,不断提升民众的心理健康素养。

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心态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并不断发生变化的,外部环境和社会规范也会集中反映到某一时期的社会心态之上。因此,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需要多方努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从国家层面看,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好党的领导在疫情防控中的最大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抗击疫情的合力,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制度优势提振全民防疫信心;做好疫情防控网络舆情监控与管理,确保信息发布源的权威性,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应对疫情的价值导向,坚决抵制某些西方国家不同形式的言语霸权、价值霸权和意识形态霸权在社会心态层面的渗透;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合理行使各项法定职权,依法审慎决策和实施防控措施,依纪依法严惩失职渎职行为,依法加强社会治安工作,严厉打击各类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好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从社会层面看,充分兼顾疫情防控和社会运转的需求,通过分类和精准施策,在严格防控疫情的基础上加快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合理有序运转,缓解民众紧张心理和惶恐情绪;加强社会治理,妥善处理疫情防控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各项工作要周密细致,把生活保障、医疗救治、心理干预等工作做到位,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阻击作用,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加强社区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战胜疫情的信心。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02日06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52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