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共济” ——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同济医院战“疫”直击

2020-02-21 15:09  阅读:7716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武汉2月20日电 题:“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共济”——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同济医院战“疫”直击

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

这是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突出任务,也是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重中之重。

“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共济。”这不仅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院训,也是全国广大医务人员驰援武汉、战胜疫魔坚定信念的写照。

主动请缨。同济医院主动改造两个院区,收治2000多名重症、危重症患者,成为武汉集中收治重症患者最多的定点医院。

闻令而动。全国各地35支医疗队、4000多名医务人员投入“同济战场”,成建制接管病区,齐心协力、科学救治。

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7000多名“白衣战士”想尽一切办法,全力救死扶伤,目前已将“同济战场”病死率从5.85%降至3.5%左右。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栋10东新冠肺炎重症病区的部分护士合影(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与国家同舟:“必须坚定信心、主动担当”

“3位病人发热、肺部感染,胸部CT显示双肺呈弥漫性、浸润性病变,其中夫妻两人先后发病。”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建平,清晰地记得他在去年12月底,第一次接触新冠肺炎疫情时的场景。

2003年抗击非典时,担任湖北省非典专家组副组长的赵建平临床经验丰富。他意识到病情不同寻常,迅速做出决定:“马上报告疾控中心,科室各病区注意排查有无类似病人!”

建院120年的同济医院,是国内顶尖医院之一。同济三个院区每天可以接治门诊病人2.5万人,收治住院病人7000人。连续20多年来,同济医院的门诊、急诊病人数位居湖北省第一。

突如其来、异常严峻的疫情,让百年同济也倍感吃力。

2月2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名医护人员在即将进入病区的同事防护服上写下“热干面加油”字样。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去年12月底开始,疫情快速变化:发热门诊病人从日均四五十人,最高峰一下陡增至上千人;急诊科医生出现发烧,肺部感染,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全部二级防护接诊;收治病人数量日益增长,医务人员疲劳作战、不堪重负……

“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共济。这句院训深深烙刻在我们每一个同济人身上、脑中。” 同济医院院长王伟说,作为医疗国家队,大疫当前必须坚定信心、主动担当。

去年12月底,同济医院就在院本部开始着手改造发热门诊,并专门开辟了病房用于隔离治疗。但依旧无法满足疫情防控需求。随着病毒扩散疫情暴发,感染人数激增。武汉市各定点医院一床难求,大量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

疫情大敌当前,生命危在旦夕。

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是党中央的明确指示,也是战胜疫魔的重要举措。

同济医院主动提出,将总共拥有约两千张病床的中法新城、光谷两个新院区,普通病房隔断密封,改造成定点医院,开辟出收治重症患者的新战场。

2月2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两名医护人员按照标准流程帮即将进入病区的同事检查护目镜气密性。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1月25日,大年初一,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动工改造。

时值春节,又逢疫情,工人难寻、材料难购、运输不畅。连续好几天,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后勤科科长杨涵林和同事基本没合过眼,一直盯在改造项目上,“早一刻完工,就能早一点收治病人,多一点治愈希望”。

边施工、边收治,仅用48小时,首批8名重症患者就收治入院。

当日,由北京医院、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等医院精兵强将组成的首批支援湖北国家医疗队,驰援武汉,进驻中法新城院区。

600、1000、1800……随着改造床位数的快速增加,来自中日友好医院、华山医院等国内顶级医院的35支支援湖北医疗队,分批携带医疗设备、防护物资,成建制接管病区。同济医院成为武汉市收治重症患者、危重症患者最多的医院。

“义无反顾、开辟战场、冲锋陷阵。”北京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旭涛,这样评价同济医院的同行们。

2月2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医护人员按照标准流程为即将进入病区的同事做检查。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与死神较量:“这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使命”

新冠肺炎症状隐蔽,轻重症转化迅猛,病情发展迅速,特效药物尚未找到。重症救治成功率迟迟无法提升,成为一线医务工作者眼前横亘的难题。

“新战场开辟出来,支援队陆续到位。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这个最难攻克的关口,我们要率先冲上去。”王伟说,找准方向、蹚出路子,打出抗击病魔的组合拳,这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使命。

在这里,协调一致、标准先行——

“今天重症病例临床病情有什么新特点?新尝试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新效果?几起死亡病例有哪些值得总结的地方?”这是各支医疗队中,呼吸、重症、感染等领域最优秀专家,每天在同济医院必须召开的讨论会内容。

同济医院和各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共同成立大医务处,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专家共识,制定临时医疗手册确立统一诊疗标准、统一医疗流程,为挽救危重症患者不断总结、探索、完善。

2月2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名医护人员进入病区前为自己加油。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说,各家医院各有各的诊疗救治流程和理念,一同来到同济医院,每家医院都积极配合,“只有协调一致,形成标准化、同质化的医疗,才能让医疗过程更顺利,让病人获得更好治疗结果”。

在这里,科学救治、胆大心细——

疫情来势汹汹,同济医院的专家告诉记者,新型冠状病毒侵入后,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造成肺部等器官的损伤,这是新冠肺炎的致病机理。在治疗中,既要使用药物抑制免疫反应,同时又要保持免疫系统杀死病毒的能力。相关药物使用时机、用法,治疗方式等,目前尚缺成熟的诊疗方案。

一位70多岁的女性患者,入院时血氧饱和度只有70%多。使用无创呼吸机后,血氧饱和度也只有80%,持续两天依旧无法提升,这意味着再这么下去,其他脏器会因氧不足而出现损伤。按以往治疗方法,患者早该气管插管了。

赵建平团队用绣花的精神仔细调试呼吸机参数,合理使用药物、激素,血氧饱和度逐步回升。第七天,患者血氧饱和度达到了98%,脱离危险。通过观察发现,氧和情况不好的病人,用好无创呼吸机,配合调试药物,能有效避免插管引发的众多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

2月18日,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新冠肺炎重症病区,医护人员为当日出院的严女士送上生日礼物。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连日来的实践,也证实这一改进的有效性。越来越多的病人撤掉呼吸机,病情平稳下来。”赵建平说,但这也意味着医务人员必须在闷罐似的防护服里一待就是几小时,时刻守护在病人身旁。

在这里,多方合作、立体诊疗——

2月16日下午,74岁的胡阿姨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治疗6天后,从昏迷中逐步清醒,病情明显好转。刚入院时,她呼吸每分钟只有28次,一天的尿量还不足100毫升,肾功能严重受损,命悬一线。

负责胡阿姨救治的广州医疗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院区综合ICU主任毕筱介绍,新冠肺炎进展为重症、危重症后,不仅会损害肺部,还会对心脏、肾脏、肝脏甚至血液系统都有伤害,最终造成多脏器衰竭。

他们组建由感染科、肾内科、内分泌科、呼吸科等专家组成的救治小组,心电监护、面罩吸氧、降血压、抗病毒……连续几个昼夜的精心救治,胡阿姨逐渐好转。病房首批收治的40位重症患者中,已有3位重症患者症状缓解后转入普通病房。类似多学科、多团队合作,在同济医院各大病房中,已成为常态。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疫”攻坚战中,不同学科、不同医院的专家同舟共济,他们虽操着不同口音,却目标一致全力以赴,奋力将一个个生命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截至2月19日10时,仅中法新城院区已累计收治重症患者1251人,治愈出院97人。

2月18日,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新冠肺炎重症病区,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建平(右二)与医生周莹一起观看患者的CT片。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与人民共济:“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2月6日深夜,一场特殊的妇产手术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紧张进行。接受手术的产妇,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新冠肺炎患者。

汗水湿透了三层防护服下主刀医生乌剑利的衣背,被雾气迷住的护目镜逼得他只能找所剩无几的缝隙来看清手术操作。

新生儿的啼哭,打破夜的沉寂。产妇小陈顺利产下一名男婴,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妇产科给大家带来的是新生命的喜悦,这种特殊的手术经历刻骨铭心。生命的希望不可阻挡!”乌剑利说。

2月18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栋10东新冠肺炎重症病区的护士在进行交接班。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无数颗心牵挂疫情,无数双手众志成城。

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对他们的呵护和保障关系他们能否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

在同济医院全院,不仅最早开始对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上三级防护,更是定期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心理情况调查,派专人及时为大家做心理辅导,缓解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

“我们连空调、门把手和电梯按钮上都做了病毒核酸检测,为的就是对大家负责,让大家放心。”王伟说。

当新华社记者跟随医护人员进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隔离病房的时候,足足花了30多分钟、15个步骤才最终完成全套防护措施,刚刚穿完,就已经满头大汗。

2月2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名医护人员在重症病区内工作。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像这样的防护,虽然烦琐,但为了保证安全,每天都必须进行。一般人早已感觉精疲力竭,对医护人员却是“家常便饭”。

“最棒、加油、战士、超美……”一句句鼓励的话语,是他们写在彼此防护服上最真的祝福。

从内科转来的护士汪颖,虽然看不清楚她的脸,却知道她肯定有一双“爱笑的眼睛”。她告诉记者:“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人总是要有自信,这让我很快就成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护理能手。”

“从未想过退缩,因为病人需要我,战友需要我。”在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一批批从全国汇聚到同济来的医者拼尽全力与病毒赛跑。

中日友好医院作为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发挥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优势,派出整建制的医疗团队以及完备的危重症救治仪器设备,承担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6东病区重症患者救治任务。

对刚刚收治的重症病人,要详细收集患者信息,医生开出医嘱第一时间交给护士迅速执行……在C6东病区,时间真实可感,每天都上演着“生命的接力”。

“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所有护理人员都尽职尽责,没有一句怨言,因为我们觉得这是我们的职责。”中日友好医院支援武汉抗疫医疗队护理组组长赵培玉说。

2月2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名医护人员帮即将进入病区的同事穿防护服。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我的感觉一天比一天好!”在赵建平和团队的悉心照料下,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一位重症患者的病情日渐好转。

刚刚住院的初期,这位患者发烧、呼吸困难、精神状态差。经过医护团队六天不懈的抢救,这位患者终于退烧,还想吃东西、想喝水。复查结果表明,病情开始好转!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医者仁心。“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同济精神,也正是今天抗疫一线所有医护工作者精神状态的一个缩影。

当前,疫情防控的形势依然严峻。截至目前,湖北全省仍有在院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4万多例,其中重症9000多人、危重症2000多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仍然是当前防控工作的突出任务。

战斗依然在继续,广大医务工作者依然在最前沿奋进,各地医疗队依然在驰援……

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人们坚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众志成城,携手并肩,广大医护人员一定能为人民生命健康筑牢铜墙铁壁,一定能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记者 唐卫彬 黎昌政 李劲峰 胡喆 王毓国 许杨)

115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