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0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努力”“要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状况,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围绕做好‘六稳’工作,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稳定的速度来持续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需要稳定的环境来呵护我们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带来的“黑天鹅事件”下,“稳”字值千金。稳住了预期,就稳住了人心。
防疫战场也是经济战场
2003年SARS疫情时期,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处于快速推进阶段,经济高速上行,市场预期饱满,疫情不但没有给经济增长造成过大影响,反而成为消费互联网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爆发的催化剂,用弹力效应孕育出新的市场机会。而这次疫情的宏观经济背景则完全不同,是处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和产业转型压力加大、国内多重问题“相互交织”的“三期叠加”期,市场对未来看法分歧加大,资本观望心态较重。如果任由疫情慌乱向经济领域尤其是金融领域肆意发酵,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市场悲观情绪,进而引发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因此,防疫战场也是经济战场,能否在控疫情的同时稳预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稳住增速、实现转型的重要大事。
稳疫情预期——稳人心就必须稳疫情预期
当前最大的敌人是病毒和疫情,最大的危险是恐慌和谣言。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互联网时代,谣言蔓延的速度远甚病毒。民众的恐慌情绪主要来自于各种流言蜚语中对真相的不明就里和对疫情未来走向的担忧。为此,稳人心就必须稳疫情预期。
首先,要坚定民众对政府防疫控疫的信心。此次病疫传染性极强,又正值春运,其防控的紧迫性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能够在党的领导下,把广大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把地区利益与全国利益相结合,把部分群体利益与全体人民利益相结合,制定出跨时期、跨地域、跨群体的战略安排和科学决策,这正是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危机所必需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急事的制度能力。在此次疫情面前,我国政府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充分展现了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为打赢疫情阻击战注入了国家力量。
其次,要坚定民众对医疗界战胜病毒的信心。相比2003年SARS疫情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目前已经成功破译出病毒基因组,疫苗和药物研发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谣言止于智者。要让医疗专家更多发声,让民众相信疫情不但可防可控,而且可治、可期。
稳市场预期——稳经济就必须稳市场预期
此次疫情来势凶猛,区域隔离、流动受限、假期延长致使大范围、大规模的停产停工难以避免,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可想而知。且开年虽非生产活动最活跃时期,却是安排全年经营活动的决策期。因疫情蔓延所引发的不确定性将导致企业决策艰难,影响整年运营。为此,稳经济就必须稳市场预期。
首先,在宏观上要积极应对需求骤降、供给下降、出口冲击、失业上升和物价上涨的可能,央行要增加公开市场操作,赋予市场更多流动性。政府要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扩大赤字,进一步减税降费,让企业休养生息,让市场自我熨平疫情影响。中观上要重点关注疫情对建筑、商贸、金融、餐饮、旅游、娱乐、农林、交运、教育培训等行业的较大冲击,适度减免一季度的增值税,给予部分财政贴息,要求银行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要谨慎封城封路,在防疫控疫中不能隔断经济脉搏。在微观上要重点关注疫情对中小企业和外贸企业在资金、用工、订单交付等方面的影响,应该适度阶段性减免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企业所得税,通过补贴商住物业所有者的方式减免商业租户租金,阶段性减免或延缓企业社保缴纳负担,适度给予企业就业稳岗补贴,帮扶企业渡过难关。
稳国际预期——不因疫情动摇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长期向好的预期
随着疫情的不断蔓延,开始呈现出国际化趋势,不但港澳台地区确诊病例不断增加,国外病例也在逐渐增加,也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医疗组织和专家学者加入了这场疫情阻击战。1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列入“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不赞成甚至反对对中国采取旅行或贸易禁令,并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在疫情防控中采取的全面、严格、远超国际要求的防控举措,认为正是得益于中国政府的超常规应对,才有效地严控了病例外流输出。我们应该进一步坚定国际社会对我国有效控制并最终战胜疫情的信心,更加公开、透明、及时、有效地披露疫情,更加积极地与国际组织合作共同防止疫情蔓延,更加广泛地与国际先进医疗团队合作共同防疫控疫治疫,不因疫情动摇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长期向好的预期,正因疫情向国际社会彰显我国继续扩大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