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码头之浙大堤田往事
1939年6月18日 ,上田在一声凄厉的空袭警报声,拉开了“省会”军民抗击日敌的序幕。泰和广大青年积极应征加入省高射炮队、县防空队、县步机枪高射组,用一枚枚怒吼的炮弹编织出一张令敌人发怵的防空神网。各校师生组织抗日宣传队巡回演出宣传,中正大学教授姚名达发起成立战地服务团,亲率40多名学生赴前线宣传慰问,大大激发了军民抗日斗志。文化界人士也纷纷举行义演、义卖,爱国商绅积极捐款购买飞机,护卫“战时省会”的制空权。
赣江之上,小小的上田码头,却镌刻着许多名人的足迹:抗战烽火中的1940年夏,陈嘉庚率南洋华侨慰问团,来上田慰劳;1942年10月间,宋庆龄与苏联大使鲍罗廷乘船沿江北上,在上田三溪登岸,号召全民精诚团结,勇击日寇;1944年3月,抗日名将张治中与蒋经国莅临上田鼓励广大师生抗日救亡。1972年11月17日 ,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深入离上田码头不足百米的泰和联合收割机厂等企业调研,绘制了农业机械化的蓝图。
抗战时期,上田迎来了工商历史上首次辉煌——为保存实力,支援前线, 1939年,一大批省属企业工厂和金融机构大举迁入,民生机械、中央银行、重庆银楼、亚细亚药房、中国南货店等近200余家工厂、公司、商号落户,让这片80平方公里的土地企业遍布,人口激增,商机无限。浙江大学码头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战时经济使上田人触摸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脉搏,触动了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沉闷模式,为上田日后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上田成为了全县工业的半边天。位于上田南圳村的黄金地段——上田码头凭借综合优势吸引地、县企事业单位落户,空前兴盛。从1960年起,先后有商业车队、泰和港、空军货场、中国工商银行、水文站、皮革厂、丝织厂、造船厂、农药厂、盐业公司、联合收割机厂等单位在这里建立。同时,还有供销社、食品站以及农机站、木器社、建筑队等乡办企业,这个方圆不过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最多曾容纳近60家地县乡三级企事业单位。1988年,在10个县直属企业中,上田就占据了糖厂、水泥厂、农药厂、收割机厂、丝织厂等5个“大腕”企业,上田成了全县制糖、水泥、机械、化工产业的中心、工业重地。当时这5家厂子各项经济指标总数均占全县公有制经济的50%以上,上田为泰和40多年的计划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虽然 60多年过去了,但在上田村临近赣江的村庄一问起“浙大码头”、“浙大堤”,稍上年纪的人都知道。只是“浙大堤”大部分已经崩塌不见,部分堤面成了乡村小道,但在小道两侧还能找到当年堤坝防洪的闸门和排涝的涵洞。
新时代的潮汐,赋予了上田码头崭新的使命: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是赣江主要梯极航电枢纽之一,是实现赣州至南昌三级航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坝址位于县城公路桥下游26km的万合镇石虎塘自然村附近,是以航运为主、结合发电,兼顾其他效益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赣江石虎塘水电枢纽工程建成后,在上田至万合江面将出现一个江中“平湖”。上田码头处的江水将上升5到10米,上田码头将成为赣江黄金码头,在赣江航运史上续写新的篇章。
总编辑: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