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人文 | 上田码头竟有这样厚重的历史,您知道吗?

©原创 2019-05-10 11:19  阅读:347 

浙大码头之浙大堤田往事  

       1939年抗战期间,国立浙江大学西迁至泰和县上田,师生留驻上田期间,除办学外,还为当地人民做了三件好事:修筑防洪大堤、创设澄江学校、协助开辟沙村荒山野坡为垦殖场。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和师生们在这里演绎了一段亲民爱民的千古佳话。

        1938年三月,泰和县春意渐浓,不久前,为躲避战乱的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已全部住进距县城二点5公里的上田村。上田村古时有两座书院大原书院和华阳书院,村中还有趣园和遐观楼,这里文风鼎盛,曾有无数学子慕名而来。国立浙江大学的师生在这些老宅中稍作安顿后继续教学。经历千辛万苦长途跋涉的国立浙大师生终于在这个安静偏僻的小村庄获得暂时的安定。

      3月24日,盛开的油菜花已将泰和映成一片金黄。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儿子竺安背起母亲为她准备的书包和其他几个教授的儿子一起走在田间小路上。这一天是澄江小学开学的日子。赣江流经泰和的一段又名澄江。为使当地孩子和搬迁中的教职员工子女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国立浙江大学和泰和的地方政府联合创设澄江小学。老师全部由浙大高年级学生担任。

      七月的天气一天天热起来,竺可桢校长非常喜爱游泳,而且游泳的技术非常好,他常常带着家人一起到赣江里游泳。有一天,竺可桢与体育系的主任舒鸿一起畅游赣江,游着,游着。这两人发现这段江面水流较缓很适合游泳。于是两人一边游泳,一边用脚勘探水深。选中一处水流平稳的浅水区让人用竹竿和绳索围起了一个天然游泳场让师生们学游泳。盛夏,泰和的赣江边热闹了起来,浙大师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来到赣江畅游,从此,泰和美丽的沙滩和清澈的河水给生活在乱世中的浙大师生们留下了青春的甜美回忆。

       就在国立浙江大学的师生躲在上田小城里安心读书时,侵华日军已将战场推进到黄河边上,为阻止日军前进,蒋介石在6月9日下令炸毁河南郑州东北花园口附近的黄河大堤,黄河决口造成大面积的黄泛区,灾民流离失所。大批难民流入泰和境内,为安置大批食不果腹的难民,浙大和当地政府商议后在沙村镇高陇村利用当地600多亩荒地合办示范垦殖场,即解决了400名难民的生计问题,还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四月泰和进入雨季,当地人最怕的就是四月迎梅雨和六月送梅雨的季节。赣江流经泰和几乎年年泛滥,赣江两岸是泥沙淤积而成的平原,因而常常遭遇水害。国立浙江大学迁到泰和后大多居住在当地最富有的乡绅萧百万的宅院里,清朝同治年间,离赣江上田码头不足500米的上田村人肖普村经营盐业一举成名,受同治皇帝封为翰林学士、百万富翁,成为当时全国盐业领袖。校长办公室用的临清书院曾是萧百万子女读书的私塾。国立浙大师生用来举行重大活动的礼堂咸正堂是萧氏家族的宗祠。在这些老宅院的楼壁墙角,常常能看到被水浸过的痕迹,这些引起了校长竺可桢和文理学院院长胡刚复的注意。竺可桢就和胡刚复一块商议并且和当时的地方当局以及江西省政府协商,由他们出钱,浙大出力让那些逃亡的难民以及当地的农民来做,修了一条15米长的长堤。

       经过土木系师生的勘测设计,大堤在二月开工,两个月后防洪大堤终于赶在4月底前完工。大堤东起泰和县城,西至梁家村,全长7.5公里。当年汛期来时,躲过灾害的泰和村民纷纷称颂浙大的功劳。此后上田再未遭受水灾。为纪念国立浙江大学的功绩,村民们称此堤为浙大防洪堤,堤外赣江边还设有 一码 头,浙大师生用砖石结岸,“洋泥”(水泥)抹面,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码头。人们称为“ 浙大码头 ”。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经过维修的浙大码头,肩负起使命,在江西抗战史上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1939年4月到6月间,省党、政、军、群、团等近百家单位浩浩荡荡进入泰和境内,几乎全部驻扎在上田。当时,省政府设在上田肖家村,征用了本地大富豪肖百万在新、老上田的宅院;省临时参议会和省民政厅在黄岗村办公,同时省财政厅、建设厅、教育厅、卫生处等重要部门分别驻于大原书院、匡家村、文江村、白水村等地;而省宪兵第10团团部、省府警卫大队同在上田老村,靠近赣江的三溪村则一口气接纳了省电报局、省干部训练团、省警总队、护卫队等4家要害单位。另外,江西民国日报社、大众日报社、商务印书馆、省图书馆、省广播电台等喉舌部门也悉数迁来,为抗战救亡鼓与呼。鸟瞰当时的上田乡,机关林立,或依山而设,或傍水而建,气势宏大,成为领导全省抗战的大本营。”日军视上田为“眼中钉”,频繁发动空袭,妄图摧毁这个抗战中心。

        1939年6月18日 ,上田在一声凄厉的空袭警报声,拉开了“省会”军民抗击日敌的序幕。泰和广大青年积极应征加入省高射炮队、县防空队、县步机枪高射组,用一枚枚怒吼的炮弹编织出一张令敌人发怵的防空神网。各校师生组织抗日宣传队巡回演出宣传,中正大学教授姚名达发起成立战地服务团,亲率40多名学生赴前线宣传慰问,大大激发了军民抗日斗志。文化界人士也纷纷举行义演、义卖,爱国商绅积极捐款购买飞机,护卫“战时省会”的制空权。
       赣江之上,小小的上田码头,却镌刻着许多名人的足迹:抗战烽火中的1940年夏,陈嘉庚率南洋华侨慰问团,来上田慰劳;1942年10月间,宋庆龄与苏联大使鲍罗廷乘船沿江北上,在上田三溪登岸,号召全民精诚团结,勇击日寇;1944年3月,抗日名将张治中与蒋经国莅临上田鼓励广大师生抗日救亡。1972年11月17日 ,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深入离上田码头不足百米的泰和联合收割机厂等企业调研,绘制了农业机械化的蓝图。
       抗战时期,上田迎来了工商历史上首次辉煌——为保存实力,支援前线, 1939年,一大批省属企业工厂和金融机构大举迁入,民生机械、中央银行、重庆银楼、亚细亚药房、中国南货店等近200余家工厂、公司、商号落户,让这片80平方公里的土地企业遍布,人口激增,商机无限。浙江大学码头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战时经济使上田人触摸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脉搏,触动了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沉闷模式,为上田日后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上田成为了全县工业的半边天。位于上田南圳村的黄金地段——上田码头凭借综合优势吸引地、县企事业单位落户,空前兴盛。从1960年起,先后有商业车队、泰和港、空军货场、中国工商银行、水文站、皮革厂、丝织厂、造船厂、农药厂、盐业公司、联合收割机厂等单位在这里建立。同时,还有供销社、食品站以及农机站、木器社、建筑队等乡办企业,这个方圆不过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最多曾容纳近60家地县乡三级企事业单位。1988年,在10个县直属企业中,上田就占据了糖厂、水泥厂、农药厂、收割机厂、丝织厂等5个“大腕”企业,上田成了全县制糖、水泥、机械、化工产业的中心、工业重地。当时这5家厂子各项经济指标总数均占全县公有制经济的50%以上,上田为泰和40多年的计划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虽然 60多年过去了,但在上田村临近赣江的村庄一问起“浙大码头”、“浙大堤”,稍上年纪的人都知道。只是“浙大堤”大部分已经崩塌不见,部分堤面成了乡村小道,但在小道两侧还能找到当年堤坝防洪的闸门和排涝的涵洞。

       新时代的潮汐,赋予了上田码头崭新的使命: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是赣江主要梯极航电枢纽之一,是实现赣州至南昌三级航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坝址位于县城公路桥下游26km的万合镇石虎塘自然村附近,是以航运为主、结合发电,兼顾其他效益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赣江石虎塘水电枢纽工程建成后,在上田至万合江面将出现一个江中“平湖”。上田码头处的江水将上升5到10米,上田码头将成为赣江黄金码头,在赣江航运史上续写新的篇章。


总编辑:樊军

审核:杨汉廷 赵凌桃
编辑:蒋颖


37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