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摸鱼、晒场收谷、推媳妇回娘家…近期,一场“农味”十足、沾满乡土文化的农耕运动会在泰和县苏溪镇滩尾村火热举行,700多名农民选手竞技乡村田野,享受健身乐趣,体验农耕文化,一幅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在这里精彩展开。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颜值”,更要“内涵”。近年来,泰和县把乡村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细耕文化阵地“土壤”,护好乡土文化“根基”,培育农村“民星”队伍,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改“文化下乡”为“文化驻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和文化滋养,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该县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在泰和县在泰和县苏溪镇滩尾村,农民正在进行农耕健身运动比赛。
细耕阵地“土壤”厚植文明基因
泰和县强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一批农村文化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百场戏、千场电影、万册图书”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文化需求,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目前,泰和县已建成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22个、广播电视村村通297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290个、农家书屋337家、农村文化休闲广场300多个,形成了覆盖全域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泰和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为契机,组建文艺小分队、博物馆小分队、图书小分队、戏曲小分队、电影放映小分队等,开展“送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把“量身定做”的文艺作品送到千家万户,种进群众心田。《懒汉脱贫》《高铁从我家门前经过》等一批生活气息浓郁、地域特色鲜明的小戏小品在基层演出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护好文化“根基”涵养乡村文化
泰和县充分发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挖掘整理民俗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古村文化、书院文化、乌鸡文化等乡村文化资源,擦亮华盖双狮舞、虾蚣灯、提线木偶、钟埠拖龙船、西平盘鼓等一批本土文化品牌,形成了“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格局;并赋予乡土文化新时代内涵,发挥其在凝聚人心、引导村民、淳化民风中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引领。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同频共振,泰和县大力探索推动“文化+农业+旅游”模式,将采摘文化、茶文化、杨梅文化等融入农业产业发展中,不断释放乡村振兴的文化潜能。目前,泰和县共培育休闲采摘园、观光农业园、农旅山庄、农耕乐园等文旅综合体300余家。
市民在泰和县华盛葡萄园大棚内采摘葡萄。
培育乡土“民星”传承红色文化
泰和县注重培育“土秀才”“田教授”、文艺“民”星等一批农村乡贤能人,努力造就一支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乡土人才队伍,通过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让广大农村群众学有榜样、行有方向、赶有目标,引导群众除陋习、树新风,勤劳致富奔小康,建设美丽新农村。目前,泰和县共培育农民剧团近百支,农民演员300余人,“田教授”1399名,他们活跃广大农村,成为振兴乡村的生力军。泰和县还大力保护、挖掘、利用红色文化,推动文化项目建设,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受到红色文化滋养。泰和县先后投资10亿元建设马市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改造提升马家洲集中营;投资1.2亿元建设快阁文化体育公园;投资1亿元建设文化科技中心;投资4100万元实施浙大西迁旧址修复改造提升工程;投资2500多万元对白云山战斗指挥所等县内17处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进行修缮。(司马天民、雷艳)
泰和县快阁文化体育公园内,学生们正在进行足球训练。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