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0月,中革军委在瑞金九堡区坝溪村花门斗钟氏宗祠办了一所军事学校——工农红军彭杨步兵学校。学校跟群众房连房,军民天天见面。学员走了一批又一批,军民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矛盾。
一天,几位老表突然来到学校,说要找首长。校领导不敢怠慢,热情接待了他们,问明事由,他们竟是为两件事来提“意见”的。
第一件事是前几天学校哨兵的枪不慎走火,打死了下屋李奶奶家的一只鹅。学校当即把鹅送回李奶奶家,向她道歉并赔了钱。后来,学校给了这个哨兵纪律处分。第二件事是一名学员吃了贫农的瓜。原来,下塅屋贫农钟运星种了一丘菜瓜,个个长得滚圆鲜嫩。一天中午,天气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一名学员洗完衣服路过瓜田,看见老钟在摘瓜,便向他打招呼:“老钟,你的瓜长得真好哇!”老钟高兴地说:“多亏你们帮忙浇水、灭虫,不然哪有这么好哇!”说着拿起一个大瓜硬要学员尝尝。学员拗不过,就接过来吃了。学校得知此事后,批评了这名学员,按市价付了老钟瓜钱,并准备给这名学员以相应处分。
几位老表就是为这两件事来提“意见”的。他们说:“军民不是一家吗?我们都不追究,你们还要处分人家,这样做太见外了,难道没有一点情面吗?”校领导听后解释说:“正因为军民是一家,军队就应该保护群众利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两件事虽小,但关系到军队的作风。如果不认真处理,不但害了学员,而且可能把部队带坏。”几位老表激动地说:“难怪我们的红军能战胜强大的敌人,正是因为有铁的纪律和爱护群众的好作风!”
“百名部长读初心”栏目,今天由泰和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艳晴带领我们学习《难道没有一点情面吗——两件小事引发的“意见”》,传承先辈初心,牢记吾辈使命。
诵读者
泰和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黄艳晴
黄艳晴读后感:
传承红色基因 锻造过硬队伍
彭杨步兵学校,一所创造“神迹”的学校,一所战火硝烟无法湮没其光芒的学校。办学一年,学员三期,诞生了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锻造了这样一所优秀红军干部的“摇篮”?反复诵读《难道没有一点情面吗—两件小事引发的“意见”》,我找到了答案。小事不小,忠诚的是信仰,秉持的是情怀,展现的是担当。
信念如磐,坚定不动如山的信仰。忠诚,源于信仰。彭杨步兵学校,解放军历史上三所以人名命名的学校之一。校如其名,从诞生之日起就基因鲜红,注入了革命先驱澎湃、杨殷不畏牺牲、革命到底的坚定信仰和浩然气节。周恩来总理指出“革命领袖的牺牲,……照耀在千万群众的心中,熔成伟大革命的推动之力”。肩负着“两个一百年”中国梦,新时代、新使命,培养年轻干部,要坚持信念铸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认真学习至诚报国、忠诚奉献的先进典型,引导干部常扫思想之尘、常补精神之钙,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政治情怀、用“功成不必在我”的实际行动,在成就党和人民“大我”事业中实现“小我”价值。
待民如亲,秉持不染一尘的初心。心中有人民,脚下有力量。因为亲民,所以“学校跟群众房连房,军民天天见面”;因为敬民,所以对反映意见的群众“校领导不敢怠慢,热情接待”;因为爱民,所以经常与群众同劳动“帮忙浇水、灭虫”。“难怪我们的红军能战胜强大的敌人,正是因为有铁的纪律和爱护群众的好作风”,一句朴素的语言,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无往不胜的初心和密码。权力的本质是责任,权力的本色是为民。时代在变,初心不变。今天我们培养年轻干部,也要厚植群众情怀,教育干部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行为上关心群众,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多解难事,在与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
作风如铁,彰显不留情面的担当。两件小事,两个处分,一件是“无心之过”,一件是“盛情难却”,表面上看是“小题大做”、不留一点情面,实质上尊重的是规矩,展现的是作风。懂规矩才能有定力,正作风才能不乱方寸。对情有可原的宽容,就是对规矩虚化、作风退化的纵容。培养年轻干部,就要强化规矩意识、传承优良作风,把按党性原则办事、按政策法规办事、按制度程序办事养成一种习惯,把铁心硬手抓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作为一种担当,时时刻刻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事事处处做到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