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泰和
听见你我心中家的声音
谢谢您的关注!“泰和风”将陆续推出《主播带您听泰和》栏目,让泰和县融媒体中心的美女帅哥主播为身在天南地北的您,带来家乡最亲切美好的声音!
本期主播
王颖,泰和县融媒体中心主播。从事播音主持工作二十余年,主持风格端庄大方,深受群众喜爱。现任融媒体中心产业部主任。
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第一节)
冬季,冬日,冬至。冬天是最让思念泛滥的季节。
围炉吃火锅,热乎劲。陪着父母家人唠唠嗑,聊着那些年月那些人那些事。不知不觉就说到了外公外婆,爷爷奶奶。
好吧,先从外公说起。外公是一九一八年出生,晚清,抑或中华民国(袁帝),待考证。按以前的说法,外公应该是个未中举的秀才,文文弱弱的,倒确有几分读书人的模样。只是想必祖上也没冒青烟,也就一直郁郁不得志。但是举手投足间还是有些书卷气,我知道,这应该是外公的所谓书生意气,读书人固有的格调。
记忆中的外公,总是中规中矩的。似乎一切都自然而然状。没有急缓,没有轻重,没有各色。所有的东西都是那么随和那么平淡。或许这就是读书人看人做事,似乎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头脑中浮现一幅画面,外公坐在我家堂屋中间,手里把着一蒲扇,头上的吊扇缓缓地转动,一如外公的一丝不苟。和蔼可亲的外公总是满脸笑颜,记不得那时妹妹有没出生,应该是已经出生了,我却是这般印象深刻。嗯,许是想他们了。
(第二节)
母亲应该是随外公的秉性,不像外婆这般张扬和粗悍。倒不是说外婆怎样,实在是两老而言,外公绝对是内秀型,外婆却是逼出来的霸蛮,一家人要吃饭要养活呢。
外婆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约摸着小外公五六岁。依照今天的婚姻观应该是绝配,黄金搭档。
他们的一家,男是主内的,其实外公是否务事理家我还不大知晓,想必母亲应该是知道的,外婆操持所有的东西,把舵着整个家庭。所以说,每个家庭的幸福和苦难都是一样的,表达的方式却是如此迥异,然而一家倒也和谐着,合着却似乎推翻了所有的纲常本目。
或许这就是一家一本经,一户一逻辑。
(第三节)
外公外婆一辈子相守,自然唠唠叨叨,吵吵闹闹也是常事,这也正如千千万万个社会家庭一样,长长短短,是是非非,寻常人家寻常过,百姓生活百姓知。
外公的文弱,自然外婆就承担着更多,于是一个家庭的重担就自然而然由外婆挑着。都说女人不容易,可是,真正认真起来的女人却是让我们感觉到不可小觑,当一众老小指着你张口要吃伸手要穿时,外婆这个瘦小的身躯爆发出无与伦比的能量。里外一把手,样样皆精通。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吃饭可真是大问题,一家人的缴消就够你去打筋斗云的,外婆凭着自己的这双金莲小脚硬是把一家人打理的还算井井有条,这一点母亲是深有体会的,连她也是佩服外婆的这股子意志怎么如此的笃定和从容,虽然有时外婆也会破口大骂,大发雷霆。外婆,挺你哦。
(第四节)
外公外婆辛苦一辈子,怎奈那些饥荒岁月忒考验人。再怎么努力也有拉饥荒的时候,食不果腹的尴尬总是会让人不愿意去回忆,可这就是那些时代烙印,不可能抹去的记忆。
膝下四女三男,想想就知道有多么的艰难,所以二姨和三舅就这样寄养他家,母亲说原本是要把她寄养的,可母亲的倔强倒也成了反抗的代名词,因了无事。
哈哈,所以外婆在人生的晚年时光很是粘着母亲,可能这一点倔强 成了母女俩之间最坚固的纽带,所谓母女如知己,心永远是相连着的。
这一点我是有印象的,外婆来我家小住,呵呵,老人家的不值当的家什都要带过来,这就是一种信任,母亲也从未辜负过这份娘女情。那年花开月正圆,我和妹妹是懵懂少年,却也体会到了外婆的爱怜,以及外婆偷偷塞给我们的小糖块小方糕。
(第五节)
对于子女的爱,天下的父母是一样的。外公外婆别无他致。
大姨最为长,倒也成了枝头凤凰,嫁了好人家。大舅舅共大读书,入党入团,农垦入职,安家落户,两老费尽心思。二姨寄养,也成了一段别样人生。母亲坚韧,个性中的不服输最终也跳出了农门。二舅狡黠,蛮得二老宠。小姨木讷,一辈子与世无争。小舅的寄养生活好像还蛮招人待见哦,想必是男丁的缘故吧。
一家人一家事,一家人一家话。大家庭各自为家,然而外公外婆的那个老宅子 却永远把七姊妹拢在一起,绝不会散开,永远永远。
(第六节)
半个世纪的爱情 ,让外公外婆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相守一辈子,我们还要苛求什么永恒呢。
简单的一句承诺,两个人的坚守,三生三世的约定,四季不变的执着,这便有了家,有了这七个子女,有了这份血水相溶的传承。我想这就是家的意义。
外公外婆已然故去,我们的思念却永不消散。一杯黄土,一壶老酒,寄与相思化成雨,散落一地,了无痕。
(第七节)
我的奶奶 ,一九二一年生人。童养媳的出身落得她永远有些卑微。爷爷生于 一九一九年。两个老人八十年的爱情让我们刮目相待,毕竟近一个世纪的厮守,你还要什么理由去怀疑爱情呢。
美好是我唯一对待他们相伴一生的溢赞之词。这种从小到老的情缘,无论初衷是什么,都值得我们去信守不渝,承诺百年。
我们愿意去坚守难得的美好。就像人世间虽然有这么多的不如意,可向上向善向真向美的信念一直笃定地在那里。
(第八节)
奶奶是个苦命的女人,听母亲说,奶奶三十二岁就患上了腿疾,虽说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看似痊愈了,可不曾料最终还是伴随了她的中年晚年,以致于遗害了她的一生。
长年的涂药抹膏,致使患处皮肤腐蚀褪光,后来已经不可逆,甚而至于溃烂发脓长蛆,情状十分惨烈。
对于一个老人,这种折磨也是太难受了。孩童时期我们只知道奶奶走路有点蹒跚,说话有点口吃,却不知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如此艰难。
那个时间,父亲母亲要上班,我和妹妹读书,回来要吃饭就寻吧奶奶,记忆最深的就是特别好吃的油盐炒饭,猪油和点酱油着色,如果里面在加了个鸡蛋那就简直了,太奢侈了吧。
(第九节)
爷爷呢,个子还蛮高的,偏瘦。可能按现在的审美观点,应该是个帅哥咯。
爷爷倒是犁耙锨锹什么都在行,田间地头还是吃的开的,就是这脾气呀可让人受不了,一下不得意就蹬鼻子上脸,丟家伙上岸,奶奶也是领教过了呀。
爷爷还有一癖好,或者说嗜酒如命。一沾酒就忘了五六八,更别说耽误农活了。有时晚上临睡前还要吧唧嘴吹喇叭 。
酒是粮食精,生津止渴活血气;却也是毒药,吞噬意志麻醉神。凡事须有度,过犹不及,我们当禁忌之。
(第十节)
父亲兄弟姊妹四个,在农耕经济条件下也如芸芸大众一般捉襟见肘,苦得揭不开锅了。爷爷奶奶因而时常别扭,烦心事一大摞。
大伯原本在农机站开车,出了点碴子,后来归田,也是酒误事,被人算计吃了哑巴亏。大姑二姑有这旧中国女性的共性,在家里务农。父亲倒是在上班,先是插秧机厂,后来在糖厂直至退休,近退休时遭遇下岗潮,也是琐琐碎碎,折腾不断。
怎奈家境实在贫寒,陂时父亲即便领些工资,也全部交于长兄缴家,母亲无一过手。其时的窘迫母亲至今还心有余悸。
爷爷奶奶带着这一家子,磕磕碰碰地过着那些年月,没有波澜没有起色,如实地记载了那个时代的普通一家人,旧中国的真实面貌。
(第十一节)
家长里短,絮絮叨叨,说不完道不尽。
爷爷奶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过着属于他们的日子。虽然清贫,倒也与世无争,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丰歉由己,与别人家何干。
小农经济的优越性在于穷日子开心过,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典型中国典型人家。
笑总比哭好,过日子自己找乐子。爷爷奶奶写意人生中国味,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第十二节)
爷爷奶奶老了 ,父辈也已成家立业。赋闲的二老陪伴着彼此,也一点一点践行着他们的约定,一起慢慢变老。
时光不再,岁月是一张不折返的单程票,好好珍惜现在。好日子好好过,坏日子变换着过,爷爷奶奶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他们八十年的爱情,近百年的婚姻。
(第十三节)
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四位性格经历各异的老人,两对风风雨雨走过的伴侣,用自己的生活爱情注解平凡中国平凡人。
外公,因喉癌过世,一九八七年底,八八年元旦,时年六十九岁。外婆,二零零五年四月十九日去世,那年八十一岁,中风离去。奶奶,二零零一年七月初一离开了我们,溃疡性腿疾致命。爷爷,二零零二年十二月走了,那时雪正在下,心脏病引发。四位老人,就这样走完了他们的一生世。痛!!!
愿他们在天国一切都好。
(第十四节)
但愿天堂不再有病痛,但愿人间不再有凄凉。四位老人陆陆续续,安详地走了,或许还有那么多牵挂和不舍。
于我的父母而言,这一点倒是欣慰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在他们的有生之年,父母对他们侍候有加,尽心尽力尽责,不曾留有遗憾。可是,即便如此,执拗的母亲还是时常在想,如果当时我家条件能够好一点点,或者时光能够倒流,她还想再为四位老人尽尽心尽尽孝。
心同此理,母亲的心思我们都理解,所幸的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不曾落得遗憾。母亲的心略微有点宽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用他们的包容和坚毅兑现着对老人的慰籍和对我们的无私付出。
(第十五节)
斯人已逝,来者犹可追。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
那些相知相守的日子记载了老人们一辈子的承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把每个琐碎的时间连成了一串串爱的印记。永远记得你们,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在这个二零一八年冬至日,与父亲吃火锅,与母亲聊天,说起了你们,也就想起了与你们相处的点滴,遂粗描淡写,勾勒几行文字,些许感触,当如秉承。
平凡的日子真的可以不简单,一切都要好好的,一切都得好好的,一切都会好好的。
谨记之,戊戌年冬月。(木易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