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扇凉风,
时刻在手中。
若要借我扇,
请问主人公。”
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小时候那首耳熟能详的歌谣又在我的耳边回响。童年的记忆,如歌的往事像清爽的风徐徐向我吹来。
深邃的夜空,繁星点点,高大的柚子树下,我们几个小孩围坐在奶奶身旁,她手执一把大蒲扇不停地、轻轻地摇着,风儿慢悠悠的抚过我们的脸颊,吹动我们的头发。有时,突然“啪”地一声,奶奶正用蒲扇驱赶蚊蝇呢!
蒲扇是奶奶亲手做的。院门口的那几颗棕褐色的蒲葵树像一把伞,笔直的树杆刻着一圈圈的纹路,撑起翠绿翠绿的顶蓬。每到夏日,奶奶就拿把镰刀,伸到蒲葵树冠上割下五、六片叶子。“做扇子要挑选叶裂浅的。”奶奶笑眯眯地絮叨道。她把叶子进行修剪、洗净、晾晒,并用重物压一两周,把叶子展平。
夏日,晚风习习,皓月当空。奶奶端了凳子,提了针线笸,把压平的蒲葵叶拿来,小心翼翼地修剪成椭圆形,然后穿针引线,一针一针地用宽布包边。她说:“要想让扇子更扎实啊,还要在边上包上一根竹线,这样一来,一把好看又扎实的蒲扇就做成了!”每当炎炎夏日,蒲扇就成了奶奶手中的常备之物。
那时候,还有一种油纸扇,是要用钱买的。家里偶尔添置一两把,总是让我们爱不释手。我特别喜欢扇面上的字画:有古代四大美女;有梅兰竹菊;有喜鹊闹春;也有山清水秀、竹筏小舟……劳累了一天,晚饭后,大人们手摇各种扇子来到大樟树下纳凉,叽叽喳喳地聊天,小孩就在空地上“传电”、踢房子、玩冲锋……像一匹匹野马,不肯停歇。只有累了、困了,我们才会蜷缩在大人的脚边或瘫倒在草席上,那一丝丝的清凉就在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摇晃的扇子中悠悠而来。
1980年,我读初中,几十个人拥住在一个寝室里,一到晚上,就像一个大蒸笼。天热难熬,同学中慢慢地就流行起一种折叠扇,竹片做的骨架,两面粘贴着精美的图案或书法,我偷偷地攒了二角钱,买了一把。至今记得,扇面上写着李白的《静夜思》,字体行云流水,潇洒飘逸,旁边还配了一幅画:穿着长衫的李白站在窗前,仰望着天上的明月,若有所思。我很喜欢,时不时拧着劲,大拇指往外,小指朝里一使劲,扇子“啪”的一声,应声而开,潇洒中满是得意,引得不少同学争相效仿。下课了,“啪”“啪”声响成一片,同学们俨然把折叠扇玩出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味。也有同学别具一格,带来一两把小巧的鹅毛扇,可怎么也玩不出周瑜那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自信,更没有毛主席“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气魄。
1983年,我考上了师范,进县城读书了。逛商场,第一次见到了电风扇。后来,在县城工作的大哥花了近一年的工资买了一把电风扇。那是一把荷花牌落地扇,扇罩银光闪闪,扇中央镶嵌了一块圆圆的塑料,一朵荷花在上面半开着,粉红色的花瓣镶着金边,煞是好看。打开指示灯,从布满花纹的按键盘中透出微弱的光,既温馨,又漂亮。哥嫂把它当宝贝,总是擦得闪闪发亮。到了冬天,还特地做了一个绣花的扇罩罩着。有时,大嫂要去商店值班,怕电扇放在家里不安全,大哥就骑着自行车载着嫂子扛着电扇去值班。
捕蝉取乐的年华早已逝去,师范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灌溪,在一个乡村小学教书。夏日的午后,蝉鸣鸟叫,总令我无端地生出许多的烦躁。很想买把电风扇,可是,那时月工资才五六十元,委实不舍得买,再说放在学校也不安全,想来想去只能“望扇兴叹”。不得已,只好躲在房间里、树荫下,摇着那简易的塑料扇,迎面阵阵热浪。1992年,我们村通了电。第二年夏天,母亲终于下了决心,在客厅里装了把吊扇。装电扇的那天,我们特别高兴,母亲多炒了几个菜。一家人坐在吊扇下吃饭,凉风习习,身体舒畅,我饭也多吃了几碗。
2003年,我们夫妻俩在县城买了房,进城工作了。县城里全是水泥地面,混泥土房子,空气像是要燃起来了。电风扇吹来的是层层热浪。于是,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空调。我们从外面裹着一股热气、带着一身臭汗回到家里,只要一打开空调,不到十分钟,就热汗全消、清爽无比。
到了县城后,回家的路虽然一直在心底延伸着,但母亲在哪,家就在哪,我们鲜有回去。有时因为工作,行走在回乡的路上,却很少拐进老家这个偏僻的小村庄看看。
这次老家来电话说,村里新农村建设要升级了。组长说要拆除土坯房,要我们回家看看。当我拐进老家的小路时,那种陌生而又熟悉的味道迎面扑来。没想到,几年不见,进村的小路已经变成了宽阔的水泥大道,原来围建在大樟树下的低低矮矮的土坯房、老砖房已被农家别墅取代。阳光下,红色的琉璃瓦、大理石瓷砖熠熠发光,衬着蓝天,像一团紫气在徐徐腾升。
下了车,本家大哥早在门口迎接我们。大哥五十多岁,兄弟姐妹一大堆,原来一直是村里最穷的。分家后,白手起家,虽然建了两间土坯房,但生活一直没什么起色。
我一脚踏进大哥的门,竟醅暑全消,一屋清凉。没想到他家也安装了空调。
“这些年,国家政策好,我搞了一个葡萄种植基地。价钱不错,挣了点小钱。其实,大家都富裕了,哪家不装空调,不买小汽车的?”大哥平静地说着,黝黑的额头上,皱纹向耳际舒展。
大哥还带着我绕村庄走了一圈,一路上他侃侃而谈:“这次新农村建设升级,我们不但要搞一个健身休闲广场,而且还要建一处文化长廊,村村都要通水泥路。”
我问:“想法不错,钱够吗?”
大哥道:“没事的,不够大家再凑点!你家老房子虽然不在大樟树下,但为了美观,大家觉得还是拆了,要不就改建,想听听你的意见。”
“那就改建吧!这里是我的家,我的根,我永远是这里的伢崽,以后我会经常回来的!”我爽朗地回答。
吃过午饭,我走出大哥的院子。远处翠绿的树林里传来一声声悠扬的蝉鸣声;近处的田野,阳光在黄灿灿的稻谷上跳跃,金光闪闪;阵阵故乡风裹满了稻香从我耳旁滑过,清爽如丝。
我心里一阵激动:我积贫积弱的故乡终于要奔向了小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