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疫情下留守“的外国人

2020-03-17 08:56  阅读:9899 

在武汉生活了7年的约旦人Issa本来有机会随撤侨包机离开武汉,但就在飞机起飞之前的最后一刻,他和妻子毅然选择留下来与他们钟情的武汉共度时艰。疫情期间,Issa并没有打算只做一个事不关己的御宅族,而是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为武汉募集口罩等各种医疗物资。

Issa是约旦哈希姆王国首都安曼人,在中国生活了12年,其中在武汉这座城市生活了7年,从事国际贸易工作。这座城市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他非常喜欢武汉的光谷和汉街,经常去那里喝咖啡。

在武汉封城之前,Issa其实已经听说了武汉有很多人感染了新冠肺炎,那时,Issa在约旦的家人也非常担心,每天都会通电话,了解他们是否安全。

直到武汉封城的首日,他才意识到事情非常严重了。这时候,一方面担心妻子身体不太好,可能很容易感染上,另一方面,用他的表达是“我也担心如果我死在中国,可能我的遗体没有办法运回国,中国有句古话‘落叶归根’,我也希望自己落叶归根”。

1月底,武汉疫情全面暴发后,多个国家相继安排从武汉撤侨,约旦王国也安排包机从武汉撤侨74人,Issa就是组织撤侨的负责人之一。

一年多未和家人相见,远在约旦的父母亲人心急如焚地再三催促,Issa也太想念年迈的父母了,经过再三沟通和商议,他和妻子决定回约旦。

他们办好所有手续,按照大使馆安排的日期启程,可是上了飞机看到武汉天河机场那冷冷清清的一幕,想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城市遇到疫情危难,他和妻子不由得相视流泪,两个人几乎同时说出“我们留下吧”。就这样,已经登机的两个年轻人,沉默了10分钟之后决心留在武汉。

而此时,飞机即将起飞,行李均已入舱消毒,对于两个人选择留下的决定,约旦大使馆的官员表示理解:“虽然很遗憾,但无论您怎么决定我们都会支持,并且在任何需要我们的时候都可以随时联系我们。最后,希望您慎重考虑并且知晓这个事情的严重性。”

最终,他和妻子二人还是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而飞机也因他们的临时决定延误了2个多小时。

家人听说他和妻子的决定后,觉得非常难过。好在Issa的父母一直以来都很尊重他的决定,就像之前那些年,他们即使非常希望Issa能够陪伴在身边,但还是同意Issa和妻子来到中国生活。

那些日子里,Issa的父母每天都通好几个视频询问他和妻子留在武汉的情况,为他们的处境感到非常难过和担心。直到后来,Issa告诉他们,中国政府管理得很好,每天小区电梯都有人消毒,小区还可以订食品送到家,全国的医护人员也都来援助武汉,病人都能得到及时救治。慢慢的,Issa父母的情绪才平静了很多。

既然义无反顾留在了武汉,Issa并没有打算只做一个事不关己的御宅族,他想自己也应该行动起来,为武汉的抗疫救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所以,疫情暴发初期,得知武汉所有医院物资奇缺,他和妻子赶紧跑了很多大药店、也委托外地的朋友帮忙购买口罩和酒精。他们先后购买了近23万医疗用品,然后自己开车送到武汉各个医院。

这些物品的数量看似不大,但因为都是依靠Issa的个人力量去买,一次很难买到大批物资,最后分了好多次,每次只能买一小部分,才顺利购买和送达完毕。

这个过程中,夫妻二人齐上阵,妻子一直与Issa并肩作战。两个人除了自己购买一些物资,还参加了两个社会组织的志愿者团队,有时搬运物资、有时给外援医疗队做志愿服务。直到现在,他们还奋战在抗疫一线。

他和妻子最难忘的是,去医院捐赠物资时,见到很多外地援汉的护士,她们大多都是80、90后,但从她们脸上看不到恐惧,只有勇敢、自信和乐观。看到她们,Issa有时会想起自己在约旦的妹妹,妹妹的年龄和她们差不多大。

疫情期间,有很多让他深深感动的事情,他和妻子每天都要被一些新闻和视频感动落泪好几次。看到医生和一线工作者献出了生命,他们无比心痛。

当然,中国人在疫情期间的乐观精神,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条新闻是方舱医院的患者跳广场舞,在那种环境下,医生从身体上心理上都积极引导,患者也非常乐观坚强,Issa觉得他们都太了不起了。

对于中国的抗疫工作,Issa觉得中国政府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控制住疫情,实属不易。在他看来,很多中国人都非常富有牺牲精神,像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都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最前线,这让他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精神。“中国政府能做到这样真的很棒,这些好的经验其他国家都可以借鉴和学习,不仅救了很多中国人也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有时候,他和妻子开车去做志愿者的路上,看到路上汽车和行人稀少,两个人都难免伤感,希望武汉的生活尽快恢复正常。现在,随着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抗击疫情,医护人员和病人之间的距离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也近了。

他期待疫情能够早点结束,外地援汉的医护人员和坚守一线的工作人员能尽早回去跟家人团聚。他和朋友们也可以像以前那样出去烧烤,自由畅快地呼吸,每一个人都能更加珍惜健康,更加懂得表达爱。而到那时,他和妻子就可以安心回到约旦与家人重聚了。文/曾小亮

日本导演竹内亮:

拍摄“南京抗疫现场” 火遍日本成“防疫范本”

纪录片导演竹内亮最近突然火了。这位在南京生活了7年的日本人拍摄了一部反映中国人抗疫的纪录片《南京抗疫现场》,10分钟的短片全面真实地呈现了南京民众疫情防控下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短片自3月2日甫一问世就成为日本社会的关注焦点,日本多家电视台播出该片,并邀请竹内亮讲述中国抗疫故事。而在中国国内,包括“共青团中央微博”等主流媒体平台都播放了这部纪录片,观看的网民达千万之多。一时之间,这部纪录片在中日两国都引起了巨大反响。

随着疫情席卷欧美,竹内亮团队继续完善拍摄内容,又制作了英文字幕,并于3月15日上传YouTube,让一众老外网友也看得“叹为观止”。

竹内亮和妻子在日本相识,当时赵萍在日本留学。两个人相恋后,很快结婚了。因为妻子,竹内亮经常来中国,一来二去,就爱上了中国。2013年,索性就把家安在了南京。

两个人一起创业,做了一家文化公司。公司业务以拍摄纪录片等为主,竹内亮此前在日本的电视台工作,热爱纪录片创作。公司成立后,用他的话说是“老婆是公司的老板,自己是给老婆打工的”。

武汉封城前,竹内亮还在日本出差。当时在日本的朋友圈里,也有许多人听说了在中国武汉流行一种不明原因的肺炎。很多友人问他:“你在中国没有事吧?听说有一个新的病毒正在流行。”

竹内亮当时就大大咧咧地说:“没事,就这么几个人,中国有14亿人呢,不必太当回事。”

直到武汉封城的消息传来,形势突然陡转直下。

2月中旬,竹内亮从日本出差完回到南京,中国国内的疫情正处于高峰时期。当时他从上海返回南京的路上,因为高铁停运,只能坐那种绿皮火车,整个车厢空荡荡的只有他一个人。那种感觉让他永生难忘。

回到南京后,他就被社区要求开始长达两周的隔离。好动的他最开始显然有些不适应,他甚至在微博上忍不住吐嘈这种隔离措施的严格,没想到收到了6700多条留言,全是中国网友对他“解读”中国防疫政策:“这些防控措施不止针对你,我们每个人,还有其他国家来到中国的人,都被要求隔离至少两周以上。”

被隔离期间,小区里提供的各种贴心服务给竹内亮留下了深刻印象。小区的保安还给他家送菜,并且亲自送到家门口,这让他感到非常暖心。

有一天,竹内亮想,自己既然是做纪录片工作的,在这个非常时期去拍一部反映中国人抗疫现状的纪录片,不就是对中国抗疫工作的最好支持吗?那段时间,通过和日本的亲人朋友沟通,加上看各种新闻视频等,他感到比起中国人,许多日本人表现得根本没把新冠肺炎当回事,这让他非常着急。他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让日本人更加重视新冠肺炎的严重传染性。

妻子赵萍起初并不赞成他总是想出去拍摄,觉得当时的环境太危险,所以直到后来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竹内亮才带着团队开始外出拍摄。

好在南京不是此次疫情的中心,他们出外拍摄时,除了做好自我防护以外,并没有遇到太多的困难。以前,他拍纪录片时比较随意,一般不准备台本,走到哪儿拍到哪儿,但这段非常时期,他和同事们都先写好拍摄计划,预想要记录哪些人、哪些场景等。

最终拍成的视频里,他真实客观地记录了中国人抗击疫情的一幕幕:进居民小区前量体温、酒精消毒;“零接触”买快餐,用手机App登记旅行信息,学生们宅家上网课等。

中国人表现出的团结一心,积极配合政府的抗疫管控措施也给竹内亮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这部纪录片在日本播出后,日本网友也格外佩服,许多日本观众说:中国防疫这么严格啊,看来我们也得更加重视这个病毒的危害性了。

从疫情开始到现在,他的心情没有太大变化,只是每次看到奋战在武汉一线的医护人员,看到有些医生因为长时间穿厚重的防护服、戴防护镜而将脸上勒出一道道痕迹时,特别是看到有些医生因为被感染而奉献出了宝贵生命时,他都特别心痛。

除了《南京抗疫现场》,他最近还推出了多部与疫情相关的短视频,如“住在武汉的日本人”“在日本的武汉人”“在北京的日本护士”等,其中还包括为筹集医疗物资在日本奔走的武汉人以及在日本街头为武汉疫情鞠躬募捐的日本“旗袍女孩”。

在竹内亮心中,中日这两个一衣带水的邻国,因为疫情留下了感人的一章。1月下旬中国疫情暴发后,很多日本企业和个人,想尽办法给武汉捐赠各种物资等,很多日本商铺还打出“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招牌。

当然,中国的疫情现在基本被控制住了,但日本的疫情依然严重,并且日本国内急缺口罩等物资,竹内亮希望中国人民也能够为日本提供更多的帮助。

他和妻子赵萍开的文化公司,像许多中小企业一样,也深受疫情影响,能赚钱的项目都停了。但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遇到的困难,整个国家的经济都因为疫情遇到了一些暂时的困难,所以在竹内亮看来,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自己,继续拍摄制作反映两国文化和社会的视频,促进相互了解。他相信中国的疫情将很快取得总决战后的胜利,到那时,一切都会好起来。文/曾小亮

英国网红化学教授戴伟:

发布趣味化学实验视频 给憋在家的孩子们解闷儿

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戴伟(David G.Evans)去年回英国老家探亲,家里的孩子拿起他的手机说:“叔叔,你在中国都有300个粉丝啦,真厉害。”戴伟一乐,“300后面的W是代表中文‘万’的意思,我有300万个粉丝!”

这位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化学博士,在好几个社交媒体上运营自己的账号“戴博士实验室”,发布有趣的化学实验小视频。定居中国24年,他一直致力于把实验带到更多孩子们的化学课堂里。疫情期间,戴伟利用难得的空闲,正在编写一本实验与知识点结合的高中化学教材,他期待着疫情过后,到中国各地继续他的巡回授课。

戴伟是中国政府“友谊奖”的获得者,也曾获得环球英才促进会等民间社团组织颁发的交流大使称号。这位“网红”教授最近还参加了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天天向上”的录制,给疫情期间在家上学的孩子们示范有趣的化学实验。戴伟说自己小时候有两大兴趣,化学是第一。他自己也是从上小学开始就在家里鼓捣化学实验了,对化学的兴趣让他一口气读完博士,始终从事化学领域的工作。

戴伟的另一个兴趣就是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对我来说太神秘了,我特别想了解它——那时候英国的人们都更了解美国,看不到太多中国的信息。”戴伟一直想到中国看看,1987年参加化学领域的一个研讨会,让他终于有机会来到了南京,当时他还是个只会说“你好”和“谢谢”的外国人。不过这之前的很多年里,他已经通过从中国驻英大使馆订阅的《北京周报》了解了好多中国故事。最终他选择留在中国工作,也算实现了自己儿时的心愿。

但戴伟的留京之路,也有一小段波折。他1994年开始和北京化工大学开展合作,1996年就决定留在北京工作。“当时我妈妈知道我要在北京工作了,还不放心,她70岁了,和我妹妹坐飞机来看我的生活环境,看完之后她就放心了,鼓励我留下。”戴伟说,如果那是他第一次来中国,他未必会留下,正是因为有了1987年的对比,他觉得中国变化太快了,是个有发展空间的地方,所以才下决心留下。

当教授的戴伟也喜欢去科技馆,参加公益活动,给小孩子们上课,渐渐地他觉得孩子们亲手操作实验的机会不够多,这不利于勾起孩子们对化学的好奇与兴趣。他觉得,学化学还是要将知识与实验结合在一起,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如果化学只是大人们的科学研究,怎么能培养出未来的化学家呢?

因为新冠疫情,今年春节戴伟留在学校的公寓里,对他来说,这个春节和往常不太一样。戴伟用熟练的儿化音说:“北京朋友都说北京过年没多少年味儿,所以每年我都去农村过年,安徽歙县、河南潢川、山东滨州,这些地方我都去过,都是我在北京的朋友们的老家。”戴伟去过年,村子里可热闹了,一天三顿饭在谁家吃,乡亲们早都给他安排好了。二十多年前,村子里面的孩子看着金发碧眼的他,就叫他孙悟空。戴伟笑称,现在我是孙悟空的爷爷啦,头发全白了!

在农村的生活体验让戴伟知道,中国太大了,不是每个地方的孩子都有资源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学化学。他想用发达的互联网,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化学实验的魅力。疫情期间,戴伟住在学校的公寓里,除了每周出去买一次食材,他还在网上发布以前拍的有趣的化学实验视频给孩子们解闷。

最近三年,戴伟和化工大学的其他老师一起,组成全国高中的宣讲团队,到各省市的高中去讲课、做实验,也为学校的招生做宣传。疫情期间,他在家静下心来编写化学教材,把丰富有趣的实验与高中化学的知识点、考点结合起来。现在戴伟就期待着,疫情结束后他能重返课堂与实验室,和喜欢化学的孩子们一起做各种有趣的实验。文/武冰聪

德国网红阿福:

拍vlog记录菜价 连线德国病毒专家解惑

来自德国的阿福(Thomas)常住上海,作为一位中国女婿,他能流利地切换德、中、英三种语言。疫情期间,他利用自己的语言文化优势,连线采访从德国到武汉支援疫情的病毒研究专家,向国内外的朋友做科普,帮助大家了解疫情状况。同时利用去超市买食材的机会,拍vlog记录菜价,击退谣言。他还展示自己的幽默天赋,开启趣味挑战“自我隔离12小时”,与网友互动,呼吁大家利用这段时间好好生活。

阿福与中国结缘早在2005年,那时他就开始和自己的高中老师学习一点儿中文,他形容,当时中国对他来说还是个神秘的国家。到2007年8月,他已经靠自己打工赚够了旅费,就跟着老师一起到中国考察。除了北京、上海、南京的名胜古迹与高楼大厦,阿福对热情的中国人印象深刻,周围的人也对他这个胖胖的蓝眼睛外国人充满了友善。这促使他想要把中文学好,更加了解中国。

如今,阿福娶了中国太太,在上海安家,积极推动中德文化交流。他运营着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一不留神成为了一名“网红”文化博主:他定期发布文章与视频,记录自己在中国的生活,讲述各地有趣的文化与风貌,很受粉丝们喜爱。疫情期间,阿福和太太一起留在上海,他发挥自己的优势,自拍自剪,通过视频记录疫情期间的生活。他说,从刚出现新冠肺炎相关的新闻他就开始关注,随着病例不断增加,他就一直想做点什么。德国病毒研究学者Rolf Hilgenfeld到武汉援助,是一个契机,阿福立刻和这位老乡取得了联络,请他讲述科研的跨国合作,并从病毒学的角度给大家介绍击退疫情可能会经历的过程。

随后,疫情进一步发展,网络上各种流言铺天盖地。有人说超市买不到菜,也有人说大白菜已经卖到了六十多元一棵,阿福远在德国的妈妈也很担心他们。他就利用和妻子出门买菜的一次机会,记录了上海的真实生活,让更多人安心。阿福用镜头告诉大家,肉和菜都不缺,上海的菜价也与平时持平,没必要惊慌。阿福说,平时妈妈都是通过报纸、网页上的新闻了解中国疫情信息,总是放心不下这个小儿子。直到他拍一些生活的视频,妈妈才能放心一些。

疫情扩散,不少人的神经紧绷起来,阿福得知在海外的一些中国留学生被排斥的遭遇,觉得很不是滋味。他很不希望看到由于病毒的原因,让中国朋友在国外受到歧视。为此,他专门录制视频,全程说英语,配上德文和中文字幕,发布在国内外的各大社交媒体上。影片中,他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况,介绍说周围的人正在进行有效隔离与消毒,火神山、雷神山医院高效建成,每个中国人都在努力抗击疫情。他呼吁杜绝谣言,相信科学,远离偏见,“我们要对抗的是病毒,而不是中国!”

从2007年第一次来到中国,12年里阿福走访了许多中国城市。谈到对武汉的印象,他说,那里的人特别友好,黄鹤楼很壮观,小吃也特别好吃,最有意思的是当地的过早文化(武汉把吃早餐称为“过早”),尤其是好吃的热干面。疫情之后,阿福也非常期待再到武汉去看看。他希望自己可以继续做一名中德文化交流友人,为增进两国友谊贡献力量,让两国人民更加了解对方的文化,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761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