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钨矿位于我县东南边陲,南界老营盘,西连中龙,北接苑前,东北、东南分别与吉安东固、富田,兴国崇贤相邻。
这里曾经辉煌过,这是我国重要的钨矿,这里号称‘’小香港‘’。这是一块神奇红色的土地,默默无闻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奉献的矿工。小龙钨矿建在山谷中,许多建筑更是建在两边的山坡上,一条小河静静的从中流过。
诗人余光中在《乡愁》诗中写到:“乡愁是枚小小的邮票,你在这头,我在那头……”
对嫁在吉安的飞絮来说,说到中秋节的乡愁,就是眼前这小小的薄酥饼,和那挥之不去的香酥味。
篮球场旁一群女工正在忙碌的赶制中秋薄酥饼
薄酥饼的香,关键在饼芯。饼芯的主料是烘烤过的花生米,配以白糖,加入猪油揉搓均匀,饼芯就做好了。
先用面粉拌上猪油,猪油香是薄酥饼特有的香味,也是薄酥饼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
将开了酥的饼皮包上调制好的饼芯。
再用擀棰将它擀圆擀薄,再撒上一层芝麻。
将生饼整齐地摆放在铁盘中。
送进烤炉烤15分钟,薄酥饼就做好了。
小龙薄酥饼集香、甜、脆为一体,口感很好,表皮酥脆,内馅柔软,具有薄、酥、脆,香的特点。
看着她们有条不絮的制作,我也忍不住参与进去。
一盘盘香喷喷的薄酥饼出炉了
小龙薄酥饼园形,选料考究饼芯以纯猪油、白糖、白芝麻、花生等为原料,用精面粉为包皮,前后经过揉面、包酥、揉平、烧烤等10多道工艺工序制成。
美女亲手制作的薄酥饼,口味一定香喷喷哦。
美女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不忘采访老板娘,李红梅是82年在小龙钨矿食堂工作时,跟随一个吉水籍曾师傅学做的。
“我在小龙街上做了十多年薄酥饼。今年又请了十来个帮手,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制作全靠手工,一天大概也就是一两百公斤饼,创出了自己的品牌。
由于没有奢华的包装,物美价廉,除销售十里八乡外,还远销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今年开始在通过微商在网上销售。
这薄脆的酥饼来自小龙钨矿的食堂。已有四十年的历史了。
四十年前,处在深山的小龙镇交通极其不便,去县城要跑好远的路。小龙钨矿鼎盛时有职工和家属一万多人。过节不能不吃饼。食堂厨师王正生不知哪来的灵感,自己研制了这种又香又脆的薄酥饼代替传统的月饼。薄酥饼一发放到职工手上,立刻大受欢迎,人人爱吃。成了每年中秋节的特大福利,那几天排队领饼的队伍总是络绎不绝。
李红梅,今年52岁。圆圆的脸上洋溢着和善纯朴的笑容。她是王正生最好的徒弟。17岁便开始学习这个技艺。做薄酥饼已经35年。以前在食堂做,后来小龙钨矿改制,食堂解散,李红梅停止了做薄酥饼。大家却对薄酥饼念念不忘,尤其从钨矿出去的人,他们回家来总要打听,还有薄酥饼吗?李红梅便自家做一些送给老同事吃,总是供不应求。于是她把食堂的老职工召集起来,购买设备,拉开架势,就在小龙钨矿的灯光球场办起了薄酥饼手工作坊。人们又有薄酥饼吃了!每年中秋节前后一个半月的时间,李红梅她们要销售几万斤薄酥饼,可见薄酥饼是声名远扬。
小龙薄酥饼全手工制作,没有任何添加剂。李红梅她们是随定随做的。中秋节后就不再做了,再要吃得来年。小龙薄酥饼有八道工序:先把花生洗净烤箱烤香碾轧成粉加上白糖猪油,制成糖芯;另外用面粉和猪油再做芯;把发好揉软了的面切成小粒,用手摊成小圆饼,把猪油面粉芯包进去,再按压成小饼把花生糖芯再次包入,捏结实了;用擀面杖把包了花生馅的面团擀薄摊平,撒上白芝麻。用盘子托了,放进烤箱烤十五分钟,期间翻面,换位置,使各个饼受热均匀。
我坐下来参与制作了几个薄酥饼,感受一下做手工的乐趣。却发现,李红梅和的面团分外柔软细腻,干湿度恰到好处。切下一个面粉剂子拿在手上,只觉得手中柔若无物,捏着这柔软的小面团,包糖芯的心情都分外愉悦。藉此可推断,做薄酥饼的各个工序都是很讲究的。
问李红梅,果然如此。她说小龙薄酥饼好吃就在于它的薄,酥,香,从用料到制作都是讲究的。和面的水量和水温要特别注意,干了发硬,不细腻,太湿不脆;花生要烤香了碾成粉才香;优质猪油和面粉结合,饼就酥了,进烤箱的时间要把握精准,早了不脆,晚了饼香有焦味;而给饼翻面和换位置也都要用心,操作不当也导致饼的口味打折扣。
怪不得手工的东西让人产生好感,所谓慢工出细活。机制产品虽然整齐划一,因不是人手制作,总是少了些温情,那不是很齐整的痕迹,恰是经了人手的结果,手随心走,所以手工饼让人感到亲切。
不止是小龙人,外地人吃了这小龙薄酥饼,也是回味无穷,矿上的人民每年都要定制大量薄酥饼,拿去送给亲朋好友吃,个个赞不绝口,薄酥饼的名声从矿上传到矿外,现在又通过微信销往全国各地。人们吃腻了厚味,来上一个酥脆清香的小龙薄饼,这个中秋节也显得分外清新了。(张少清)